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旨趣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旨趣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旨趣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小题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互补”之说则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题目分析:

小题1:B项,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题目分析:

小题2:C项,“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题目分析:

小题3:A项,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互补’之说则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选择题
问答题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须列出算式:计算过程中的金额小数均保留实际位数,最后计算结果中不足0.01元的部分进到0.01元)。(本题22分)

某出版社书刊销售收入适用的增值税率为l 3%,且由于位于省会城市,适用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率为3%。该社计划出版一部特大32开的纸面平装图书,封面带有前后勒口,共印6 000册。即将付印时,需要按利润为30 000元的目标测算其定价。已知的相关数据如下(为避免运算过程过分繁琐,已对一些数据作了简化处理): 以一次性稿酬的方式向作者付酬,标准为40元/千字。应付稿酬的版面字数为50万字。 每册书书心的总面数为640面;书心均用定量为60克/米2的胶印书刊纸印制.印刷时的加放率为5%;该种胶印书刊纸的单价为5 440元/吨。折合每令180元。封面用定量为150克/米2、规格为1 000毫米×l 400毫米的铜版纸,每张纸可以开切12张封向纸;印刷时的加放率为8%;该种铜版纸的单价是8 000元/吨。 全书制版费用共8 860元。书心单色印刷,印刷费单价为30元/色令。封面四色印刷,而封二、封三均空白,印刷费的计价标准是每色印刷不足5色令的均按5色令计,单价为45 元/色令。装订费的单价为0.03元/帖,其中封面按2帖计费。表面整饰加工费用(含所用材料费用)共计l 672.8元。 用于该图书的其他直接费用共6 300元;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均作为变动成本按每册书的书心印张数分摊,标准为每印张0.25元。此外,图书市场上的平均发行折扣率为60%。

该书的纸张费用总额是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