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人生之师

  他是我仅见过三面的老师,却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认识梁敬泗先生那年我16岁,独自离开村子,背着破包去城里参加山东艺校美术科的招生面试。

  他坐在桌旁,一双单眼皮的小眼睛盯着我。盯着我又黄、又瘦、又矮的身子,盯着我的大脑袋、细脖子,盯着我柴禾棍似的脏手腕,盯着我因营养不良而凸凹不平的指甲。

想起笔试前填的报名表,政治背景栏里排着的父亲、母亲、外祖父,没有一个是。我知道那一行行黑色的弯弯曲曲的字符会像锁链拴住我一辈子。

  “你是团员吧?”他声音很轻。

  “不是。”我声音更轻。

  “是红卫兵吗?”他多了分期望。

  “不是。”我多了分沮丧。

  “那么红小兵总是了?”他开始失望。

  “不,你是全市最好的成绩!”他笑了,笑得勉强。他在床上摊开一张张考生的素描卷耐心地评点着,比较着,对我那张最出色的卷子指出了一大堆不足,从光、色、层次到结构、线条讲得很细,使我第一次知道绘画竟有如此多的道理。

  黄昏,他送我出来,弯腰拍着我的肩:“好孩子,千万别灰心,党的政策是‘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老师一定帮你,会录取的。只要求你一件事:天天画,别荒了学业,下次见面要检查作业的。”

  我没被录取。听说他为这事和工宣队拍了桌子。

  两年后,他又招生,已经走了十几个市县。

  我却没报名,因为我知道不会被录取。我觉得自己像笼子里的狼崽子,瞪着渴望的眼睛,被一道道铁棂隔在了生活之外。考场静静的,只听得见。我独自悄悄站在窗外,背着一大捆两年来画的”,忧伤地望着窗棂那边一张张同我一样年轻而充满兴奋的脸。

  他看到了我,责怪地叫起来:“怎么来晚了?”

  我无言以对,只把那捆画递了过去。

  他愣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走出考场,拉我坐到一条长长的木凳上,紧绷着脸,翻看着我的画。

  “你比他们基础都好,”他指着屋里。“必须画下去,不能放弃,你会成功的。按我们学校的教学程序自修,听着……”于是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周围已默默地站着一圈交了卷的考生。

  “记住,你们要多用脑子画!”他大声嚷着,就像课堂上训斥学生。我的腰挺得直直的,心中涌动着一种迸发的积蓄。

  后来我听说,招生前他上下游说,做通了录取我的工作,可我却退缩了。我无颜对他。从那以后,我把忧郁和自弃留给了少年时代,却再也没有见到他。

  风风雨雨的16年过去了。我在中国美术研究所取得了博士学位。

  返乡看望双亲的途中在省城下了车,寻到了当年梦寐以求的省艺术学校。

  他老了。坐在房间里的藤椅上,半天才认出我。还是那双眼睛,依旧盯着我。盯着我又高又宽的身子,盯着我已成中年的脸,盯着我粗壮的手腕,盯着我长长的手指和轻轻递上的名片。

  “长高了,那年你才这么点儿。”他抬起手比了比,噪音有些哑。“我知道你会来的。我常拿你作例子讲给学生们听。”他激动起来。“希望他们能懂得,别以为自己多付出一份并不重要,那也许会改变人的一生,老了会多一分欣慰。像你。”  

  我松开了他那双苍白无力却扶起我人生的手,百感交集地离开了这位没有孩子的老人,离开了那像主人般重病缠身的藤椅,离开了那书堆到屋顶的小屋,离开了窗灯齐明的教学楼,离开了少男少女们丛丛簇簇的校园。

  步人万家灯火,独自站在街头,我望着来去匆匆陌生的人们,真想倾尽肺腑喊:我能为你们做什么?说吧!

1、首段写“他是我仅见过三面的老师”,哪三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和第三次见面,“我”的相貌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见面,“我背着一大捆两年来画的‘作业’……”这句中的‘作业’为何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那以后,我把忧郁和自弃留给了少年时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倒数第二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概括出他对“我”的人生教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他的教诲下,“我”的人生态度有何转变?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6岁参加山东艺校招生面试;18岁在招生考场外;34岁时去省艺术学校探望他。(意思对即可)

2、第一次是又黄又瘦又矮的身子,大脑袋、细脖子,柴禾棍似的手腕,因为营养不良而凸凹不平的指甲。第三次是又高又宽的身子,已成中年的脸,粗壮的手腕,长长的手指。(意思对即可)

3、一是因为我并没有学,二是为了与上文第一次见面老师说要检查我作业相照应。(意思对即可)

4、“略”。

5、排比

6、“我知道那一行行黑色的字符会像锁链锁住我一辈子。”“我觉得自己像笼子里的狼崽子,瞪着渴望的眼睛,被一道铁棂隔在了生活之外。”

7、别灰心,别荒了学业;必须画下去,不能放弃,要多用脑子画。 (意思对即可)

8、“略”。

问答题

建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海公司)为一家上市公司,建海公司于 2005年1月1日动工兴建一楼房,用于对外经营租赁。工程采用出包方式,每半年支付一次工程进度款。工程于2005年12月31日完工,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并交付使用。
公司建造工程资产支出如下:
(1)2005年1月1日,支出3000万元。
(2)2005年7月1日,支出6000万元,累计支出9000万元。
公司为建造楼房于2005年1月1日专门借款4000万元,借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8%,按年支付利息。除此之外,无其他专门借款。
办公楼的建造还占用两笔一般借款:
(1)从建行取得长期借款5000万元,期限为2004年7月1日至2007年7月1日,年利率为6%,按年支付利息。
(2)发行公司债券1亿元,发行日为2004年1月1日,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10%,按年支付利息。
闲置专门借款资金用于固定收益债券临时性投资,暂时性投资月收益率为 0.5%。假定全年按360天计算。
2006年1月1日起该楼房用于对外经营租赁,建海公司对该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该项房地产2006年12月31日取得租金收入为300万元,已存入银行(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并决定不再出租,择机出售。 2006年12月31日,该房地产公允价值为12000万元,2007年1月1日,建海公司将该建筑物以12500万元的价格出售,房款已收到并存入银行。
要求:
(1)计算2005年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
(2)编制2005年与利息资本化金额有关的会计分录。
(3)计算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并编制工程完工有关的会计分录。
(4)编制建海公司2006年12月31日取得该项建筑物租金收入及期末计价的会计分录。

阅读理解与欣赏

将相和(节选)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 * * 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 * * 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 * * ,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选文中有两个问句,第1个是           问句,第2个是            问句。请将第2个问句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 

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画“            ”的句子,并将其填入文中括号中。

3.用“       ”画出“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中“往回赶”的原因。

4.读了这个语段,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蔺相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