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词的温暖拯救

马德

  那年初秋,单位组团到南方旅游。最先抵达的是杭州,等从杭州游览出来时,已近黄昏。大客向西南颠簸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到了黄山。

  开始爬山了。过了半山寺,上山的路分成了两条。熟悉的人说,右边的路,陡峭而险;左边的路,平缓而易。有几个要好的同事撺掇我,走右边吧,来一次不容易,爬一爬,看看到底有多险。我竟然什么也没说,稀里糊涂地跟着他们走了最险的那条路。

  那条路真是险,路窄,只容一个人过且不说,更主要的是,目之所及,全是深不可测的峭崖绝壁,让人胆战心惊。晕得站不稳的我,不敢往下看,每挪动一步,都战战兢兢。印象中,有几段没有护栏或铁索拦挡的路,我几乎都要爬着走——那时的狼狈不堪,可以想见。

  到这个分上,下山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这条路只有上道没有下道。想求助同事,又怕扫了大家的游兴。坚持吧,如果真遭到了什么不测,葬身黄山,也算我修来的千年福分——我当时就剩下这么一个念头了。

  然而,越往上走,越难走,我也越晕得厉害,紧张的心,都快跳出来了。好容易走到了一个稍微开阔的地方,我赶紧靠着一棵松树坐下来,安安即将脱壳的惊魂。刚坐下不久,身边不远,另一个旅人也跟着坐了下来歇息。

  同事远远地喊我走,我只是敷衍地应了一声。实际上,那一刻,心里连重新站起来的力量和勇气都没有了。坐在那块巨石上,我似乎想了很多,又仿佛大脑中一片空白。冥冥之中,也不知道坐了多久,突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走,咱们走!”

  “咱们”这两个字,就像拨开云峰的一缕阳光,射到我岑寂而慌乱的心田上,陌生,却亲切而又温暖。又仿佛是一双大手,有力地托住了我那颗即将坠落的心

  我一回头,是刚才歇在我身边的那个旅人,他在朝我笑,陌生的脸上,写满真诚和善良。

  他一伸手,把我拉起来,说:“走,咱们走。”

  我也笑笑,说:“好,咱——们——走!”

  说不清激动还是感激,我把“咱们”两个字拉得长长的。而这两个字,又仿佛带着对方的体温,一下子融入我的胆魄与血液之中,一种近得超越一切距离的抚慰,让我陡然增添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力量。

  看来,在这方寸之地,不仅有巨石,有松树,还有伙伴,有朋友,有“咱们”,有扶持我的力量。既然这样,我还怕什么!一直到天都峰顸,我都被对方“咱们”这个亲切的字眼鼓舞着,激励着,虽然我们没有携手,但在心里,却紧紧地手挽着手。最后,我和他——那位陌生的旅人,几乎是前后脚登上最高处的。站在天都峰之巅,放眼脚下的层峦叠嶂,所有的畏惧和恐慌都烟消云散了。

  一晃,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年了。十年间,经历了许多事,淡忘了许多事。唯有陌生旅人那天籁般的轻唤,以及那个温暖的词汇,一直留在心里,让我难以忘怀。

1.请说说标题“一个词的温暖拯救”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3段极写路险、路窄,写“我”的胆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咱们”一词可以换成“我们”吗?请谈淡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是一个比喻句,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一个微笑”“一块橡皮”“一元钱”等的“温暖拯救”?如果有,请简述经过,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登黄山的途中,陌生人的一句“走,咱们走”给予了“我”温暖、勇气和力量,让“我”攀登到了顶峰。

2.这是一处铺垫,为下文“我”在路边歇息,陌生人招呼“我”继续前行这一情节发展做铺垫。

3.不能换。因为“咱们”一词包含说话者在内,和“我们”相比,显得更亲切,能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亲近。从选文来说,“咱们”一词更能使“我”感受到朋友般的亲切和温暖,所以不能换。

4.这个句子把陌生人的一声招呼比做一缕阳光,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我”在慌乱无助的情况下,突然遇到鼓励时内心的温暖感受。

5.示例:我坐公交车回家,刷卡时,才发现乘车卡上已经没钱了。正在尴尬之际,一位高中生大哥哥帮我投进了一元硬币,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小题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