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握手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现代社会握手已成为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政治舞台上“巨人”的握手,会引起社会的震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第一次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易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两岸终于完成历史上首次台北会谈,并通过签署协议使两岸同胞翘首以盼近30年的“三通”梦想成为现实,从而使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一步。

       材料三: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走下弦梯,我决定首先伸出我的手,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四: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右)在美国白宫与以色列 * * 拉宾在签定和平协议后握手致意。

请回答:

(1)国共前两次握手的目的是什么?两次握手分别起到什么巨大的作用?

                                                                                                                                                             

                                                                                                                                                             

                                                                                                                                                             

(2)今天的再度握手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积极的意义?海峡两岸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促进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尼克松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一个时代结束了,另

    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4)二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安,虽出现过和平的曙光,但和平进程依然曲折反复,国际社

    会对中东问题都比较关注。而中东问题的产生除历史、民族、 宗教、资源等内部原因外,你可知道还

    有什么外部原因?中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

(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实现中 * * 的独立和解放。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合作使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

    强了中 * * 的自信心。

(2)“有利了解,增进共识,有利统一” 最终将实现统一,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实力的增强;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从此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4)大国干涉或霸权主义;巴以冲突。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阅读(17分)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小题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分)

小题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分)

小题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分)

小题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 4分)

小题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