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读“南昆铁路地理位置示意图”及有关资料。

(1)南昆铁路东起南宁,西至____________,是我国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该铁路经过了著名的____________地貌区。

(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影响南昆铁路修建的影响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以航空运输代替南昆铁路,作为当地地域联系与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否可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昆明;喀斯特

(2)经济:利于途径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于沿线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社会:途经区域为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铁路修建利于民族团结,改善贫困。

自然:途径喀斯特地貌区,地势起伏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

科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克服各种自然障碍提供了技术保障。

(3)不行;因为航空运输的运输量远小于铁路运输,而开发西南、加强西南与东部沿海的经济联系要求的运输量很大。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我们知道,欧洲在17世纪就诞生了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然而,西方科学进步不是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体现在科学内在的质的进化,即科学合理性上。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为自然立法的精神——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和理论化——已孕育了近代科学理性的“质”。经过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的催化,这种从宗教神权的阴影下解脱出来的近代科学精神便实现了现代转化。可以说,推动西方三次科技浪潮的,是其内在的科学精神。相比之下,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状况颇值得深思。从第一至第十五世纪,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前面,其中还有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但是,步入16世纪之后,我们却落伍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此曾提出疑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中国文明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中西不同的科学和文化背景角度进行比较,人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严重缺乏“科学精神”。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先生就已意识到国人对“科学”存在失之偏颇的理解。他指出,“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就是相对的尊重科学的人,还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我们

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学问也做不成。”梁先生将国人对科学的态度,概括为两点:一是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一是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对此,他言辞激越,真有切肤之痛;“中国人对于科学这两种态度倘若长此不变,中国人在世界上便永远没有学问的独立,中国人不久必要成为现代被淘汰的国民。”可惜,一个哲人振聋发聩的声音从一开始就被淹没了。

后来,中国台湾学者余英时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五四’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如果细加分析即可见其中‘科学’成分少而‘科技’成分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中国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不久前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借50年代“科技”一词的创用,说明我们对“科学”的误读,并指出这种误读对我们在这以后缺少科学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对科技的急功近利,必然会窒息原本就微乎其微的“科学精神”。我们生活在充斥着高科技产品的现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现代人”,因为,我们的脑子里所装的很可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只有具备现代思想意识的人,才有资格做现代人!

第三段中提到“我们对‘科学’的误读”,下列不属于“误读”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对西方科学的向往和追求更看重的是“科技”成分

B.以“科技”取代“科学”,还因为我们脑子里装的很可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

C.急于追求科技的眼前成效,必然会窒息原本就微乎其微的科学精神

D.中国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