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Hz。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自A点起,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0mm、12.0mm、

14.0mm、16.0mm、18.0mm,则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m/s,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

(2)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象,如图所示,则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②图中的力F理论上指     ,而实验中却用     表示。(选填字母符号)

A.砂和砂桶的重力             B.绳对小车的拉力

③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答案

(1)0.85m/s 、

(2)①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右端垫得过高

②B、A

③随着F的增大不再满足沙桶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m<<M(每小题2分)

题目分析:(1)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根据逐差法,小车的加速度

(2)①根据图线可知拉力为零时小车就有了加速度,说明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右端垫得过高;

②图中的力F理论上指绳对小车的拉力,而实验中却用砂和砂桶的重力来代替;

③实际中,令,m是变化的,只有当m<<M,图线才是直线,所以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随着F的增大不再满足沙桶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m<<M。

点评:因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误差:本实验中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实际上小车受到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存在系统误差.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越接近小车的质量M,误差就越大;反之,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小.此误差不可消除。

填空题

(1)在H、C、O、Na、Fe、Cl几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下面相应横线上.

①遇到干旱时节,可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   

②厨房中常备,可用作调味剂的是    

③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④可用来冶炼铁的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2)学好化学,必须要熟悉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图中“”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则下列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

(3)随着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碘泄漏,碘这种元素被人们所关注.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碘元素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由此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

B.碘原子核外有五个电子层,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碘属于非金属元素

D.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4)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可能有多个选项)

A.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的溶解度增大,乙的溶解度减小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80g溶液

C.t2℃,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

D.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