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从公元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船舶开始取代波斯、大食、印度、昆仑等外国海舶,逐渐控制印度洋的海上霸权。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

——雅虎知识堂

(1)据材料一,宋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此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材料二 随着宋瓷的光芒远播海外,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在国外,宋瓷的使用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国家博物馆,还依然摆放有许多产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新华网《“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对东南亚的贸易产生了哪些影响?由此,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材料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由我国制造的商品通过漫长的海路运输被运抵欧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货物将有一条全新的途径抵达欧洲,途经云南连接起太平洋西海岸与大西洋东海岸的“第三亚欧大陆桥”铁路,将把这些货物目前的行程缩短3000公里左右。

——中国网2008年10月26日

(3)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与当今三条亚欧大陆桥有何联系?古代中西交通路线由陆路到海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2008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 * * 胡 * * 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亚欧携手,合作共赢》的讲话。他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他强调,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

——新华网2008年10月24日

(4)据材料四分析,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以及中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5)如果就以上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答案

(1)材料中: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 * * 的崛起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

此外还有:政治中心的南移;瓷器成为主要的外贸商品,需要稳而运载量大的承载工具;指南针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

(2)影响:成为区分阶级和身份地位的标志;改变了当地的生活习俗,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传播了中华文明,密切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友好交流。(6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认识:贸易的开展是促进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

(3)联系:鹿特丹—连云港大陆桥与陆上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基本重合;鹿特丹—深圳大陆桥与海上丝绸之路所影响的地区基本重合。

原因:中国古代经济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阻断了中西商路。

(4)中国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在应对世界危机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倡行和谐理念,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5)合作、交流推动发展;贸易交流推动世界的进步与合作;等等。

本题以中国和南亚、欧洲的交流为主线,考查丝绸之路的古今变迁及其原因、贸易交流的影响、以及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和中国的国际地位等,设计角度新颖、问题落点独到。(1)、(2)第一层要认真阅读材料,根据设问角度找到相应的答案。第二层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尤其是谈认识,要通过宋代与东南亚贸易的影响恰当的认识贸易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3)要注意与地理知识的融合,分析变化原因要从中西双方入手,主要是从中国经济中心的变化和东西方商路被阻断上分析。(4)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的有效信息,从中国的角度认真思考。(5)属于开放性设问,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从整体上设计研究性命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木假山记 【宋】苏洵

(1)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汾,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2)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3)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④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②拱(gǒ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 汾(fén):水边。④岌(ií)然:高耸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孽而殇,或拱而夭:死亡、夭折

B.而其激射食之余啮:啃、吃

C.而荒江之汾,如此者几何几何:时间短暂

D.岌然决无阿附意阿附:逢迎、依附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幸而为风之拔若属皆且为

B.漂沉汩没于湍沙间不知 * * 宽至此也

C.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取去求人可使报秦

D.虽其势服于中峰,岌然决无阿附意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幼孩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木假山记”为题,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

B.树木遭受斧伐、风拔、水漂之后而成为木假山,是不幸中的大幸。

C.作者对木假山的“爱”与“敬”,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而是心有所感。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议结合,使文章显得厚重,耐人寻味。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4分)

⑵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4分)

⑶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4分)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