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阅读《人在胡同第几槐》,完成第15—17题。(共15分)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①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③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①……

④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⑤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⑥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⑦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⑧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⑨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②,人在胡同第几槐?

(原文有删改)

注:①诡谲(jué):奇异多变 ②翁叟:年老的男子

小题1:.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不同的感受和人生感悟。请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小题2:.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第⑧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文章中心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

小题3:.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诗结束全文,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不超过150个字)(7分)答:________

答案

小题1:答案示例:①吃槐花香饼 ②人情美好 ③苦涩 ④生存艰难 

(共4分。每空1分,意思相同即可)

小题1:示例一:不该删去。(1分)文章谈的是槐树,实际上是借槐树谈对胡同院落

和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1分)本段作者谈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

度(1分)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不会消失的信念。

(1分)

示例二:可以删去。(1分)文章的中心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1分)本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枝蔓,(1分)如果删去可使中心更明确集中。(1分)

(共4分。具体采分点见答案标注,意思相同即可)

小题1:答案示例:

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诗结束全文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1分)表达自己从“小鬼”到“翁叟”(1分)都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老北京胡同院落和传统生活充满深深的眷恋之情(1分)。这样写使表达更加凝炼,更富有文采;也使文章抒发的对老北京胡同院落的眷恋之情显得更加浓烈,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1分)同时又与题目“人在胡同第几槐”相照应。(1分)

(共7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赏析5分,具体采分点见答案标注;语言表达2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 * * ,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文——属:撰写,写作

B.汝人邪——倩:含笑的样子,引申为“有才”

C.植既以才异——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D.冀试用——幸:希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曹植“才华出众”和“任性而为”的一组是[ ]

A.植援笔立成,可观 /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B.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C.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 / 植醉不能受命

D.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 / 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植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显现才华,而且性情随和,所驾的车马和自己平日的着装也不刻意追求华丽,受到父亲的宠爱。

B.曹植曾受到曹操的勉励,一方面因为有出众的才华,另一方面又得到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好几次差一点被立为嗣。

C.曹植率性而为,举止旷达,不知道砥砺言行,他曾因醉酒而没有能接受曹操让他救曹仁的命令,曹植虽然后来后悔了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出征。

D.曹植受到冷落和排挤后,常常自怨怀瑾握瑜,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几经努力,终无所用,后来在郁郁寡欢中抱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