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化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

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

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中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

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城市。

小题1: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

B.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

C.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

D.枝蔓状城市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小题2: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

B.所有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

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

D.城市蔓延扩展到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乡村。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枝蔓状的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B.枝蔓状城市的后现代演变可以完全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

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

题目分析:原文说的是“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市区”不等于“枝蔓状城市”。

小题2:

题目分析:据末段,成为“全球化城市”的是“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而不是所有的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都成为全球化城市。

小题3:

题目分析:A原文说的是“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意思是有些方面差别缩小,有些方面差别不可能消失;B文中无依据;D劳动力低廉化文中无据。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小题1:依据文意,不属于“节能环保”措施的一项是

A.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强度。

B.实现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C.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实现节能目标。

D.政府的政策通过市场起作用,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能源的低效率是必须改变的。

B.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

C.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在复杂状况下,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D.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带来了经历驱动力,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