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爸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闷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他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描写了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着力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一道一道”接成的衣服,“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都表现了这一点。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的情感,奶奶对萧胜的疼爱,就是通过病重时仍然喘着气起床、喘着气上食堂打饭等细节表现出来的。
C.作者之所以两次写到“歪脖柳树”,是因为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歪脖柳树”展开的,“歪脖柳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
D.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E.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小题3:小说中三次写到萧胜“流泪”,三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黄油烙饼”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小题1: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A给1分。
小题2:①人物角度:所写景物景象开阔,色彩缤纷,表现了萧胜经过长期跋涉到达目的地时的愉快心情。②情节角度:呼应上文爸爸给奶奶半麻袋土豆的细节,为下文写萧胜自由玩耍的欢快生活做铺垫。③环境角度:交代爸爸妈妈工作生活的环境,昭示萧胜生活世界的变化。(共6分,每点3分)
小题3:第一次流泪:奶奶去世时。原因:失去奶奶而悲伤,对奶奶的怀念。第二次流泪:穿蘑菇时。原因:想念奶奶,为想报答奶奶却做不到而悲伤。第三次流泪:吃黄油烙饼时。原因:想念奶奶,感激奶奶,理解了奶奶的良苦用心。
小题4:从主题思想角度看:小说表现了在艰苦环境中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以及萧胜对奶奶不竭的思念之情,从而表达作者对苦难中至真亲情的讴歌,以串起奶奶与孙子之间紧密关系的“黄油烙饼”为题,使主题更集中更含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黄油”是爸爸送给奶奶而奶奶舍不得吃攒下来的,以“黄油烙饼”为题,更充分地表现了奶奶节俭、疼爱孙子的特点。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爸爸带回黄油,奶奶一直舍不得吃,锁在柜子里,爸爸办完奶奶的丧事带萧胜离开时将黄油装进网篮,妈妈用黄油做成烙饼,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始终有黄油的“身影”。(共8分,能从两个角度分析即可,每个角度4分。)
小题1:
题目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确定其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小说着力表现的不是“他们生活的艰辛”,重点表现的是奶奶对萧胜的关爱;C项错误在于,夸大了“歪脖柳树”的作用,“歪脖柳树”与萧胜回忆中的奶奶密不可分;D项错误在于,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没有构成鲜明的对比。
小题2:
题目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多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角度切入分析。比如此题,从人物角度看,所写景物景象开阔,色彩缤纷,有利于表现萧胜经过长期跋涉到达目的地时的愉快心情。从情节角度看,这段景物描写同上文爸爸给奶奶半麻袋土豆的细节互相照应,为下文写萧胜自由玩耍的欢快生活做铺垫。从环境角度看,这段景物描写交代了爸爸妈妈工作生活的环境,可以昭示萧胜生活世界的变化。
小题3:
题目分析:解答本题,要分析萧胜流泪的原因,应该从三次流泪的上下文中去寻找答案。比如第一次流泪,是在奶奶去世时,其原因就应该是因失去奶奶而悲伤,表达了对奶奶的怀念。第二次流泪,是在穿蘑菇时,其原因应该是因为由这一情景而联想到奶奶,为想报答奶奶却做不到而悲伤。第三次流泪,是在吃黄油烙饼时,其原因当然是因为黄油烙饼而想到奶奶,理解了奶奶的良苦用心,因而怀念奶奶、感激奶奶。
小题4:
题目分析:回答此题,要根据题目所提示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这三个方面,根据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作答。比如,从主题思想的角度看,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了在艰苦环境中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以及萧胜对奶奶不竭的思念之情,表达作者对苦难中至真亲情的讴歌”,以“黄油烙饼”为题,可以串起奶奶与孙子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使主题更集中更含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黄油”是爸爸送给奶奶而奶奶舍不得吃攒下来的,以“黄油烙饼”为题,更充分地表现了奶奶节俭、疼爱孙子的特点。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因为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始终有黄油的“身影”,以“黄油烙饼”为题,可以视情节的线索更明显、更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