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材料一 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坎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翟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全球通史》

材料二 绝大多数人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多万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 ——《世界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文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德国成为“修正主义”的历史原因与日本、意大利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为什么将不再“忍受下去”。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力图打破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不完全相同。日本和意大利并非是一战的战败国,德国是战败国,在该体系中受到宰割和制裁,纳粹党在国内煽动复仇情绪,得到广泛支持。

(2)一战后,德国经济逐渐恢复,又成为超过英、法的世界强国;德国经济实力与它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不平衡,势必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3)有道理。二战前,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法西斯控制了本国 * * ,并与意大利一道构成了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一股侵略势力。英法帝国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势力。苏联成为实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4分)它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清廷难以接受。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竭力申说”,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日方对此不予理睬。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没想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恫吓他:“但有允、不允而已。”最后,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维基百科

材料三 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维新变法的影响。(7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