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放性试题

材料一:2013年4月12日,据人民网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丰富的意蕴和美好的愿景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勾勒出一个可亲可近的奋斗目标。国家 * * 习 * *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让我们对“中国梦”的认识更加深化——不仅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而且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材料二:习 * * * * 指出:选择了正确道路,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当今,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中 * * 伟在复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深化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毫不动摇坚持并持之以恒拓展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实现中 * *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1)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回答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3分)

(2)材料二中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3)“当今,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中 * * 伟大复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请列举出来。(2分)

(4)为实现“中国梦”,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2分

答案

(1)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2)理论自信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自信指的是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制度自信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着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主义的威胁;等等。

(4)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要不断加强思想修养,培养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把自己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

题目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习 * * 的讲话,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2)根据教材知识,理论自信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自信指的是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制度自信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列举世界多极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影响。如: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着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主义的威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实现中国梦,离不开青少年的努力。结合教材知识回答,我们青少年现在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些什么: ①认真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②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本地经济文化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理念、道路、制度的含义。

(3)了解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4)实现中国梦青少年的做法。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果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她什么的__________________态度?

3.“屋子里静极了”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有什么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倾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