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傅雷家书中的一封,回答小题(8分)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                        。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的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954年1月30日晚)

小题1: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2分)

小题2:从本文的语言风格来看,填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小题3:这封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相处的一些看法。仔细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2分)

(1)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1分)

(2)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1分)

小题4:下面哪一句话最能反映傅雷关于两代人应建立的关系的观点(   )(2分)

A.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

B.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

C.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

D.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

答案

小题1:(3分)①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儿子的往事”不得分)。(1分)②因回忆儿子的往事(回想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情)而惆怅。(2分)

小题1:(3分)应选第二句。(1分)第二句与全文语气、口吻相一致,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般。

小题1:(2分)①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1分,两点内容,答出一点得0.5分。可用自己的话表述,也可用文中的话转述。)②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就说话技巧等弱点。

小题1:B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以及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与理解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风格。(2分,能答出本文的语言特色得2分,单就语言得体如“生硬”、“绝对”、“含蓄”、“有分寸”这一层面回答,得1分。)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自身的体验来谈即可。(1分,综合“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和“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两处回答,只涉及其中一处得0.5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B项答案罪恰当。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未来时代》,回答问题。

       人想洗澡,便打开太阳能热水器,把浴缸注满温水,脱去衣服躺进去,泡着泡着惬意地闭上眼睛。想想从前,那么多人挤在一个肮脏的澡堂子里,像煮饺子似的,就感到一阵恶心。

       人想理发,便把头钻进自动美容美发器,不长时间长发被修剪得整整齐齐,还吹出一个漂亮的发型。想想为理发排上半天队的年代,不禁叹口气。

       人想看电影,便打开家庭影院,立刻沉浸在一部惊心动魄的国际大片中。回忆起原来为看电影跑七八里路,正面看不见只能看反面的情景,真让人哭笑不得。

       人想存钱取钱,拿出信用卡在城市网络系统一划了之,想想从前银行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的服务,至今令人愤愤不平。

       人想炒股票,便给证卷公司打委托电话,抛出A股,买进B股。想想从前为炒股票挤掉鞋子的狼狈样,人不禁哈哈大笑。

       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便打开因特网,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尽收眼底。想想从前旅游时的艰辛和劳累,至今心有余悸。

       人想上班,便打开自动办公系统,开始办公,到点就关机下班。想想原来上班时,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的样子,人不禁感慨万千。

       可是,一股巨大的孤独感,却让人透不过气,就像空气中缺氧一般,连呼吸都感到困难,人真想与人打一架,真想有人骂自己一顿,或者听听谣言、听听坏话……

       正在这时,“叮咚”有人按门铃,把人吓一跳。人走到门口打开监控系统,屏幕上显示门外站着一个紧紧张张的人。人问:“你有什么事?”

       那人红着脸说:“没事、没事。”说完溜走。人想:“没事,你来干什么,神经病。”

       过了一会儿,人又后悔起来,有一种开门让那人进来说说话的欲望。但又想万一那是个罪犯怎么办?亏了没开门。

       人又陷入一种孤独绝望的气氛之中,便拼命打电话,在网上交友,都无济于事。就是有一种找个人面对面哪怕什么也别说,光在一块坐坐也行的冲动。人走到窗前,往街上望望,大街上一个人也看不见,偶尔弛过几辆鸟似的汽车。

       人走出门去,找一家紧闭着的房门,轻轻敲几下,里面传出一个惊讶、警觉和冰冷的声音:“谁呀?”

        人支支吾吾说:“我啊。”

       里面又问:“你是谁?”

      人张张嘴,却没说出一个字。

      马上又缩回那栋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的公寓。

1、本文作者张开想像的翅膀,既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时代的光辉前景,又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2、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是什么?谈一种并说明其作用。

                                                                                                                                                         

3、你有什么办法解决本文提出的问题?请提两条建议。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