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求和得和

毕淑敏

小时候,我作文很好。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读。

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夸奖?慢慢地,咸味和涩味涌上心头。下课后,同学们神情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淘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刚学过一篇淘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跳皮筋时,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拔。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他们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这样的日子一般持续两三天就会过去。大伙毕竟小,容易忘事。我那时又是大队长,人缘挺好,大伙有事都爱找我。

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我开始随意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老师问我。我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我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我的处境就更糟。

老师苦口婆心开导,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写作文。老师满意了,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

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作文时,大伙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提我一个人的名字。

我小心翼翼问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吗?”老师说:“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老师注视着我。“您念我的作文时,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为什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无名氏写的吧?”

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 “你说得有点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老师答应了。

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同学们充满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嗨,毕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写的吧? ”有人问我。“不能老是她写得好,我看今天一准是别人写的。”有人这样说。我一概只笑不答,问得急了,就说:“我看像是你写的。”从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写越好。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

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长大以后,看到一则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我想那是一种更积极、更勇敢的生活态度。

只是我小时候,就是听到这句教导,也未必敢照着去做。我太珍视同小朋友们无忧无虑跳皮筋的机会。

(选自2009年第3期《科学大观园》,有改动)

小题1:文章第2段中说“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请问这是为什么?(2分) 

小题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小题3:仔细揣摩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回答后面的问题。(2分)

(1)“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中,划线词“故意”表现了同学们怎样的态度?(1分)

(2)“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中,划线词“一板一眼”反映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1分)

小题4:文章标题是“求和得和”,你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和”?(2分)

小题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我”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

小题1:因为“我”当时的心情复杂而矛盾:一方面是因为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感到高兴,(1分)另一方面是为同学们近乎幼稚的“嫉妒”(嘲笑、疏远)而感到孤独(酸涩)。(1分)

小题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从内容上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在老师讲评作文时)极其痛苦的心情,(1分)在结构上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答出大意即可)

小题1:(1)“故意”表现了同学们因“嫉妒”而疏远“我”的态度。(1分)

(2)“一板一眼”反映出“我”当时在改善同学关系问题上(回答老师问题时)的胸有成竹(诚挚恳切、深思熟虑)。(1分)(答出大意即可)

小题1:第一个“和”是与同学们的关系和好,希望和睦相处。(1分)第二个“和”是指我与同学的关系和我的作文水平都变好了。(1分)

小题1:①“我”是一个懂得求“和”之智的人。认真做事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更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分) ②“我”也是一个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有着成熟心智的人,不在乎表面上的名声和形式上的满足,在乎的只是自己内心的充实与快乐。(2分)(答到大意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中“念作文”一事来分析原因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结合题目的要求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结合该词语的前后文来理解该词语的语境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深层(文章的主旨)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谈“我”的可取之处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②,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憍③。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④,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知伯,即智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为人飞扬跋扈。②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③憍,骄傲。④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您为什么放弃让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做法。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知 氏 之 命 不 长 矣

而 独 以 吾 国 为 知 氏 质 乎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 魏桓子弗(        )      (2) 重欲无(        )

(3) 以知伯(          )     (4) 知氏亡(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

                                                                              

(2)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

                                                                              

小题4:知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角度加以分析)(4分)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