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右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平衡摩擦后,应保持__________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___________,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画出a F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答案

(1)小车的总质量   小车所受外力(2) 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  C 

题目分析:(1)“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所以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外力,来探究力与加速度的关系;(2)①由OA段直线,证明了a F成正比②设钩码的质量为m,小车的质量为M,以小车、钩码整体为研究对象得:,以小车为研究对象得,联立解得,当,本实验用钩码的总重力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越接近于小车的质量,误差越大;反之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的质量,实验误差越小,所以本实验的选项C正确。

综合题

(36分)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人类深化认识自身,同时又拓展认识世界的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善于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这是神一般的尽善尽美。……在我看来,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标准看齐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没有奇迹,也不荒唐。

——[法]蒙田(1533—1592):《论经验》

(1)据材料一,概括蒙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简述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

材料二

图11  1439年欧洲人认知的世界范围   图12 1570年欧洲人认知的世界范围

(2)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前后欧洲人对世界(陆地)范围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认知的变化给欧洲思想领域带来的影响。(8分)

材料三 宇宙由通过因果关系“胶合”起来的事件组成,牛顿找到了这种因果关系的科学描述,并揭示出了它的法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3)材料三中牛顿所揭示的“自然法则”指什么?以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宇宙观的变化为例,说明自然科学对人类发展的意义。(8分)

材料四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近代西欧和中国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何异同?(10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