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如图所示,两个物体A、B叠放在一起,接触面粗糙。现将它们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在运动的过程中,物体B   (   )

A.只受重力

B.受重力和A对它的压力

C.受重力和A对它的摩擦力

D.受重力、A对它的压力和摩擦力

答案

答案:A

题目分析:把A、B视为一整体,则A、B做平抛运动,加速度为g,隔离法以B为研究对象,加速度为g,所以合外力为ma=mg,故B只受重力,所以A正确;B、C、D错误。

问答题 论述题
单项选择题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的语言并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而是往往返身指向它自身的内在世界,这与日常语言有着明显不同。日常语言往往是指向外在客观世界的,要“及物”,要经得起客观生活事实的验证,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说假话或讲错话。(例如有人问你:“黄河水从哪里来”就连小孩子也会知道回答:“黄河水从山上来”,或“黄河水从青藏高原来”,更具体而准确地说是“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但是,诗人却可以不顾这一“地理学事实”而说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看起来,李白的这一诗意语言是“失真”的,因为它竟违背了一般地理常识;但是,这一有意“失真”的描述却一句千钧地凸现出黄河的巨大气势和宏伟气象,并使这一描述本身成为有关黄河描述的千古绝响。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正是这句不顾“地理学事实”的极尽夸张和虚构能事的描述,才尽情地展现出黄河在诗人和其他世人心中留下的真实的震撼性体验。同理,说“白发三千丈”,也不符合生活事实,但这样的语言却更能传达诗人内心的极度愁闷。这表明,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是内在的自足。换言之,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像的逻辑行事,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文学语言的美正源于此。这正表明,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

下面是为该段落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B.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异同

C.文学语言的“失真”现象

D.李白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