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学生不可重理轻文,因为侧重逻辑思维的“理”与侧重形象思维的“文”同等重要。

B.《文汇报》已走过了55年的历程,以丰富、准确、敏捷的信息,以独特的办报风格,进而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信赖。

C.一个作家如果在语言运用上从来没有苦闷,从来不曾对语言进行过锤炼,那么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好作家。

D.考察的结果是,朗竹山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应大熊猫的生活。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B不是递进关系,不应用“进而”。C应为“那么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好作家”。D“适应”应改为“适合”。

阅读理解与欣赏

8【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意思。(5分)

(1)臣之妻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        

(3)王之甚矣                  蔽:        

(4)今日不                    雨:        

(5)故愿王计之也              熟: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小题3:文段理解。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

         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                        。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       ”字就是明证。(4分)

小题4: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4分)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