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幸福恰如蝴蝶

 査一路

⑴赵泰来先生做梦也没有想到,某一天,突如其来的幸福像烈酒带来的眩晕,将他的生活变得如梦似幻。

⑵赵泰来出生于1954年,作为晚清著名外交官武廷芳的曾外甥,虽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以绘画作为终身职业的他,面对世外的奢华与喧嚣,有着超然物外的宁静和淡然。不过,这一切,在未来的命运中都将有所改变。

⑶1979年,赵泰来的大姨妈找到了他,这位神秘而富有的女人,终身未嫁。她让赵泰来去香港接受千万的房屋和产业,巨大的财富让赵泰来目瞪口呆。可是,大姨妈轻描淡写:“孩子,这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在欧洲的一个地窖里,会让你更加大开眼界。”

⑷1981年的春天,当赵泰来打开了伦敦郊区一处庄园的地窖时,他仿佛看到了只在童话中听说过的阿里巴巴的宝库。古玩字画,青铜玉器……共有十万余件,都是赵泰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珍异宝。坐在地窖门口,赵泰来找到了姨妈一生未嫁的原因:为了这些未曾见面的宝贝,姨妈赔上了一生的美丽和幸福。

⑸时年,赵泰来27岁,出售其中任何一件宝物,都可让赵泰来富比王侯。

⑹幸福,看来似乎像一只蝴蝶,翩然而至。

⑺然而,命运又似乎跟赵泰来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⑻非洲人有一种幸福观,在他们看来,幸福就像一只蝴蝶,它经常会在你聚精会神关注其他事情的时候,悄悄地落到你身上;假如你回过身来把幸福当成你的目标,奋不顾身地去追逐,恐怕你永远也追不上这只蝴蝶。

⑼当赵泰来一心一意梳理属于自己的幸福时,他发现自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苦的苦差。整整十年时间,在阴暗潮湿的密室里,他对他的宝贝进行归类、清洁、考证、包装、登记和搬运,他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憋闷和疲惫。

⑽黑暗幽深的地窖,常常危机四伏。他被一只巨大的木箱一角磕掉了好几颗牙;青铜器从肩膀落下了,砸断了他的五个脚趾;老鼠、毒蛇,不时骚扰着他,若不是躲闪及时,一次差点被眼镜蛇夺去生命。

⑾更大的折磨来自对生命安全的担忧,一有风吹草动,他往往吓得浑身发抖,因为走漏风声,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这十年,他与所有的朋友断交,瞒过了所有家人,甚至包括他深爱的妻子……幽暗的地窖是他的栖身之所,他必须每天来这里孤独地劳作,一件件把宝藏搬出地库,他起早贪黑,累的骨头散架。有些佛像有几人高,数百斤重,时常考验他的毅力、耐力和体力。

⑿赵泰来感到苦不堪言。本来幸福像蝴蝶,似乎停在了他的右肩,可是,当他一转身,想去捕捉,蝴蝶却翩然飞走。

⒀直到有一天,赵泰来做出了一个决定——把财宝运回大陆,捐献给国家,赵泰来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那些深藏的财宝终于重见天日,把它的古风与神韵,充分展示给那些追寻美的眼睛。财宝找到了恰当的位置,人的心灵同样找到了恰当的位置——赵泰来的心境复归平静,在平淡中品味幸福。

⒁迄今为止,赵泰来已向祖国捐献了超过5万件文物,以其杰出贡献,2005年,被评为“世界杰出华人”,2008年再度获此殊荣并多次接受专访。巨大的精神享受,是任何物质刺激无法替代的。

⒂同时,在世人眼里,赵泰来先生是一位高贵的绅士,他的慷慨大义和爱国之心时时为华人敬仰。

⒃现在,赵泰来常常以一位普通观赏者而非拥有者的身份,流连于祖国内地各大博物馆之间,和游客一起观赏自己捐献的文物,听着游客啧啧称奇和由衷赞许,赵泰来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满足。

⒄他一回头,那只叫“幸福”的蝴蝶,不知何时又翩然飞至,停在了他的右肩。

(自《中国青年》2010年6期)

小题1:读⑴—⑸段,请用一句话概括赵泰来先生的生活变得如梦似幻的原因。(3分)

小题2:拥有巨大宝藏的赵泰来先生为什么成了“这个世界上最苦的苦差”?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小题3:面对巨额遗产,赵泰来的做法与他姨妈有何不同?你认为赵泰来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4: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你与幸福常常在什么情况下诗意而美好的相遇?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答案

小题1:答案参考:赵泰来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不知所措(1分),而且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心境(2分)。

小题1:他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1分);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憋闷和疲惫(1分);黑暗幽深的地窖,常常(1分);更大的折磨来自对生命安全的担忧(1分)。

小题1:(1)为守住财产,“姨妈赔上了一生的青春和美丽”1分;(2)赵泰来选择捐给国家。因为“面对世外的奢华与喧嚣,他有着超然物外的宁静和淡然。”2分。

小题1:举实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时幸福感不在于名次与分数,而在于超越的过程,比如辛苦地克服一道难题后对自己能力得到提高的满足欣慰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1: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围绕“财富”改变了“心境和生活”作答即可。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表现在工作时间长、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憋闷和疲惫、生命受到威胁等因素。

小题1:学生能结合文章的中心主题来进行理解,一个人的超然物外的宁静和淡然的思想境界才是最重要的。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赡养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⑤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1,2,3,4

小题1: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时间使得亲情逐渐变淡而不愿常回家看看。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赡养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 “空巢老人”愈来愈多。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而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应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负起老人赡养的责任,加大养老投入。

C.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如果仍然不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改革的产物之一。

B.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

C.孝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子女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是应该的,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D.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