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15分)合成纤维Z的吸湿性接近于棉花。合成Z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已知:下列反应中R、R′、R″代表烃基

(1)A的结构简式是     

(2)B的分子式为C2H4O,其官能团的名称是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E的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b.D能与Na、NaOH、NaHCO3反应
c.Q是一种水溶性很好的高分子化合物d.G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均能水解
(5)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与E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有     种(含顺反异构体),其中核

  磁共振氢谱有3组吸收峰,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结构简式是     

(6)合成纤维Z含有六元环状结构, Z的结构简式是      

答案

(1)(2分)CH≡CH             (2)(2分)醛基

(3)(2分)

(4)(3分)acd(错选不得分)

(5)(2分)5                     (2分)

(6)(2分)

碳化钙溶于水生成A,A是乙炔,乙炔和水加成生成B,B是乙醛,乙醛发生银镜反应生成C,C是乙酸。根据信息I可知D的结构简式为CH3COOCHOHCH3,D通过消去反应生成E,结构简式为CH3COOCH=CH2。与E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有5种,分别为HCOOCH=CH CH3(含有顺反异构)、HCOOCH2CH=CH2、HCOOC(CH3)=CH2、C H2=CH COOCH3。E中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F,结构简式为。由信息Ⅱ可知GQ分别为CH3COOCH3。根据信息Ⅲ及Z中含有六元环状结构可知Z的结构简式为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题。     

是灾难让我们学会感恩和守望

  ①灾难总爱“青睐”贫穷的国家。2010年1月12日的海地地震让我们想起了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大海啸。那一次海啸席卷印度洋周边数个国家,导致了近30万人丧生。而这些国家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当贫穷和自然灾害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这一切就变得格外的沉重和严峻。  

  ②随着唐山、汶川两次大地震的发生,中国人对地震的痛苦记忆越发强烈,因此我们也对发生在海地的这一次地震感同身受。更何况在这次地震中,还有8名我国驻海地维和部队成员被埋。他们的命运让国人牵系。在这个时候,发生在中美洲地区的地震,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命题。  

  ③如果说,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一种力量能够让各国民众都站在一起,那这种   力量就是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凝聚力。所谓文明,指的并不是堆砌物质和炫耀财富   的能力。在自然的力量面前,高楼大厦或许不堪一击,但是自然征服不了人类的友爱   和互助。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理解,其实征服自然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互相   帮助和扶持的过程。有的时候这个过程很困难,因为危险总是不常出现。比如应对   温室效应的努力,有反复也有分歧;但有的时候这个过程也很迅速,因为我们在灾难   和死亡发生时,突然发现作为个体,我们还很脆弱。  

  ④因此,是灾难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和守望。  

  ⑤感恩是国际合作的责任。我们都还记得,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世界上多个国家的救援队相继前往四川,参与救援工作。而汶川地震后,当时的海地看守政府 * * 阿列克西、工商部长杜塞等还前往中国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悼念地震中罹难的国人。这说明,一场地震并不只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而是一个世界体系的薄弱环节。  

  ⑥而守望既是惦念,也是防范。这一点我们还做得很不够。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些年来国际性的防灾减灾呼声日渐高涨,每每发生灾难时,防灾减灾都会作为重要的政策被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灾难总不常见,因此防灾减灾的进度也会随着生活重归平静而怠慢。如果没有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各受害国家不会用极快的速度建立起海啸预警机制。而加勒比海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因为不经常遭遇自然灾害的袭扰,在防范机制上相应落后。  

  ⑦感恩和守望,是公共精神的一种体现。在此次海地地震之时,我们期待更多的国人能够参与到。但是我们同样期待,这种自然灾害永远不要再有。地震发生时的感恩和守望,更应该扩大到我们在国内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如汶川地震后,我们第一次看到志愿精神已经深入不少国人的脑海;而此次海地地震后,                                                         。  

  ⑧没有感恩,我们就不会在灾难来临时感同身受;没有守望,我们就不会变得更坚强,更互助。感恩和守望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面对灾难所学到的。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请为选文第⑦段末尾补写一个事实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