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分)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2)材料二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之间关系的?(2分)
材料三 盐铁官营弊端重重,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更加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于是一种新政策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这种新政策原则运用得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在与官府合作,为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尤其是盐商。
材料四 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等禁令松弛。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导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宋代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3)材料三中所涉及的新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四指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4分)
材料五:
图一: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图二: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六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4)依据图一、图二和材料六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巨变?(5分)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答对任意两个知识点即可,2分)
(2)材料二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2分)
(3)官商分利。(2分)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应试做官。(2分)
(4)经济结构巨变:(5分)
①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②中国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外国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
③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如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私人投资的民族工业等。
题目分析:(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可以依据教材很容易的作出答案: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洗濯、男耕女织等。(2)从材料“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以看出作者持重农抑商的思想。(3)从材料“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可以看出中唐以后,政府持官商分利的政策,重农抑商的政策松动,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如唐代中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得到松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对商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此外,还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