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尽管目前流行的广告都在试图说服顾客,但只有一小部分这样的广告可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由此可知,有些说服行为可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以下哪项中的推理与上文中的最相似

A.并非所有的跟踪调查研究都是用来说明公司的投资回报率的,所以,有些这样的研究是不可靠的。

B.任何优秀的经理总是根据充分的资料来做出重要的决策,然而某些经理并没有这样做,所以,有些经理不是优秀的经理。

C.在重复某件事情的次数与记住这件事情之间有正比的关系,所以,重复总是记忆的关键因素。

D.有些短诗是主题多样化的,因为某些十四行诗具有这种多样化的特征,并且所有的十四行诗都是短诗。

答案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注: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之——异:看重

B.亢父令——除:废除

C.有他虑。——殆:恐怕,大概

D.征孙权——会:正赶上,恰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

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

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

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