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三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观念?(3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2分)并结合材料及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6分)
(1)原因: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地处交通要冲。
(2)新观念:推崇商人。
(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 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原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题目分析:(1)从材料“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可以看出城市的发展是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多位于交通要道。(2)从材料“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可以看出此时对商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推崇商人。(3)从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的思想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古代我国历代政府普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在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商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随之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功能的增强。另一个方面历朝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