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10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利用NaHCO3、NaCl、NH4C1等物质溶解度的差异,以食盐、氨气、二氧化碳等为原料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以下A、B、C、D四个装置可组装成实验室模拟 “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O3的实验装置。装置中分别盛有以下试剂:B:稀硫酸;C:盐酸、碳酸钙;D:含氨的饱和食盐水、水

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表

 0℃10℃20℃30℃40℃50℃60℃100℃
NaCl35.735.836.036_336.637.037.339.8
NH4HCO311.915.821.027.0—①
NaHCO36.98.19.611.112.714.516.4 
NH4Cl29.433.337.2[来源:Z|xx|41.445.850.455.377.3
(说明:①>35℃NH4HCO3会有分解)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         (填字母)。

(2)A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         ,其作用是              

(3)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D温度在30℃~35℃,原因是                  

(4)反应结束后,将锥形瓶浸在冷水中,析出NaHCO3晶体。用蒸馏水洗涤NaHCO3晶体的目的是除去            杂质(以化学式表示)

5)将锥形瓶中的产物过滤后,所得的母液中含有        (以化学式表示),加入氯化氢,并进行           操作,使NaCl溶液循环使用,同时可回收NH4C1。

答案

(1)CADB(2分) 

(2)饱和NaHCO3溶液(1分) 除去CO2中的HCl (1分)

(3)温度超过35℃,碳酸氢铵开始分解,温度太低,反应速率降低,不利于反应进行(2分)

(4)NaCl、NH4C1、NH4HCO3(2分)

(5)NaHCO3、NaCl、NH4C1、NH4HCO3(1分)   结晶(1分)

单项选择题

  当你站在海边,望着一望无际的蔚蓝色海水和一层一层涌向岸边的浪花,是否会有一种舒畅、开阔、生气勃勃的感觉

  俄罗斯生物物理学家阿拉巴特日独辟蹊径,观察研究了这一现象。他注意到,当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海浪时,会产生人耳听不见的频率为8~13赫兹的次声波。该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知晓。但是阿拉巴特日感兴趣的是,在我们人体内部究竟是什么东西能与来自大海的次声波频率相一致呢当他将注意力转向生物医学资料时。马上发现了自己想找的答案。

  原来,在人的大脑里存在各种不同的生物电流,它们可以通过脑电图记录下来。科学家们对记录下来的脑电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类。已知的几种生物电流节律无论在频率上还是在强度上都有很大差别,其中一种。节律的频串为8~13赫兹。真是惊人的巧合!也许,海洋次声波能在人的大恼里引起某种共振a节律能使人们表现出正常、镇静和精神泡满的状态。只要人稍激紧张、疲倦,。节律便会减弱。这时大脑中具有其他频率的一些节律就会开始占上风。

  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大脑中的天然。节律具有某种对大海生活的遗传生理适应性呢或许这种遗传生理适应性正说明了人类远古祖先起源于大海吧。阿拉巴特日认为。人为激发频率为8~13赫兹的次声波完全能使人处于并保持不眠状态。这也许是生理学上又一新课题。

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人类利用大海次声波指日可待

B.人类在海边找到精神饱满的原因

C.奇妙的大海次声波

D.人为激发次声波可以使人不眠但有精神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