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0分)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是商品经济活力逐渐增强的表现,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新的突破。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岳麓版高中教材

材料三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3)纵观中国历史,概括指出“这种模式”“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的表现和影响。(4分)

答案

(1)特点: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2分)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2分)

(2)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答出两点可得2分)

(3)表现和影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影响了商品经济发展;闭关锁国,阻碍了正常的对外交往。(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4分)

题目分析:

(1)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处开设。“无论四时皆然”说明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酒楼歌馆” 说明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2)“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说明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居民百倍于昔”说明人口显著增加。

(3)“这种模式”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影响了商品经济发展;闭关锁国,阻碍了正常的对外交往。

点评:做题“三步”: 第一步,统览全题,确定考查主题,明确主要问题;第二步,按题目顺序,带着问题精读材料。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提炼显性和隐性信息;注意引文出处;基础知识与忠实于材料有机结合。第三步,组织答案,规范做答。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