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艺术家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4分)
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根据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6分)
(1)士大夫的推动(2分);戏曲的平民化,通俗化(2分)。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2分);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2分)。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2分)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对京剧珍惜和保护;(2分)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分)
题目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关键句“明代以后……士大夫……迷恋于戏曲。”得出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之一是士大夫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关键句“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得出得出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之一是戏曲的平民化,通俗化。第(2)问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京剧的前身为徽剧,又吸收了京、秦二腔,汉调京剧逐渐形成,体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成为观众最多的剧种。同时京剧艺术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
第(3)问材料四第一种观点彻底抛弃京剧,第二种观点是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京剧,一个是民族虚无主义,一个是拿来主义,都不合适。应该珍惜保护的同时不断退陈出新。
点评:第(2)问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还包括北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本考点还可以考查京剧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