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重金属污染防治背后:被保护的科研秘密
赵一海
① 尽管确立了“15%”的削减目标,锁定了“4452家重点企业”,但新近出台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仍没有完全消弭公众对于重金属污染的追问,这超过四千家重点防控企业姓甚名谁,仍未见公开披露。
②早在2005年,谢学锦院士便向湖南有关部门告知“湘江流域要出大问题了”,结果未获重视。数年之后,湘江沿岸接连爆发重金属中毒事件,一语成谶。
③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相关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多篇学术论文显示,数年前,科学家早就预警,遍及广东、广西、湖南的多个矿区存在大量砷渣废弃,而矿区周围的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高达百倍。然而,与88岁的谢院士一样,研究者们的努力无一例外地遭受冷遇。
④“无法对公众传播学术成果,我们只能表示遗憾。”另一位年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电话里语调寥落。
⑤时至今日,坚持汞污染研究30年的王起超不无遗憾地表示——“目前,对汞的生产、进口、加工、利用、排放情况还处于底数不清的状态,基础统计数据或不完整,或相互支持性差”。他甚至断言,“当前中国汞污染研究已经严重滞后于形势要求”。
⑥一位环保观察者如是总结:“对于早期科研,坚持不够,投入不够,两条先期治理的江河没有带来普适的经验,仅仅留下沉痛的教训。”
⑦而针对相对隐形的土壤污染,谢学锦院士表示,“在以往难以获得与水体同等的重视,甚至我们的理解都有偏差”。
⑧尽管在1980年代中期,便有学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土壤环境与肝癌死亡率的关联研究。此后陆续展开的调研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失调与区域性肿瘤高发有明显关联。
⑨但土地的“健康标准”,整整迟到了十年——1995年国家颁布《土壤质量环境标准》,甚至全面摸清全国土壤“家底”的时机也被一再推后。
⑩针对摸清重金属“家底”,谢学锦院士还有过远期构想,调研范围甚至扩及整个生态系统。此种思路,得到了多数人士的支持,尤其是“大气的重金属污染不能再被忽视”,而以汞为代表的大气重金属污染被重视,甚至来自国际压力,因为“可能排放到大气环流之中,进而引发全球影响。”
⑾早在联合国环境署第25届理事会上,中国政府便对一项关于全球汞问题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的决议表示支持,着手对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进行控制。
⑿“除开早期针对饮水砷中毒的人道援助之外,国际社会对中国重金属污染的关注,仅限于大气汞污染,”马军坦承,“重金属问题不可能像生物多样性等其他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会认为这是完全的中国内政,需要我们自己解决。”
2011年03月14日 南方新闻网
小题1:纵观全文,我国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2:文题中“被保护的科研秘密”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6分)
小题3:探究:结合文意,你认为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6分)
小题1:受污染的地域广,全国很多地区出现污染;被污染的领域广,涉及土壤、大气和水等;已经严重危及到人民的健康;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抗议。(前三点,每点2分,最后一点1分,满6分为止)
小题2:含义是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难以公开和推广;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每点3分)
小题3:对于早期科研,要坚持到底,加大投入;要畅通对公众传播学术成果的通道,增大信息的透明度;国家要明确污染标准制定好规划;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寻求国际帮助。(答对任意3点皆可,每点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二、三段可总结出第一点,六、七、十段可总结出第二点,第八段可总结出第三点,从全文来看,严重的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和抗议,从第十一段可总结出第四点。
小题2:
题目分析:“被保护的科研秘密”这个题目中需要理解的一个是“科研秘密”,一个是“被保护的”,所谓“科研秘密”,从文章中看就是已经发现和研究出来的污染问题;“被保护”,从文章中“这超过四千家重点防控企业姓甚名谁,仍未见公开披露”,“研究者们的努力无一例外地遭受冷遇”,“无法对公众传播学术成果,我们只能表示遗憾”等可知,指的是这些研究结果难以公布和推广。考生能把这两层意思分析清楚即可。
小题3:
题目分析:本题需要从全文寻找信息。由第六段“对于早期科研……沉痛的教训”,可知,对于我国重金属污染的早期科研应加大投入,应坚持;从本文所揭露的,科研结果难以公布和推广的事实可知,应增加透明度;从第九段、十段可总结出国家应有规划;从最后两段可总结出,应借鉴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