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二: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利器。山东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重点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重点研究农业生物、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技术,大力发展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农药、海洋农业、生态农业等涉农新兴产业。

(1)揭示材料一(图)所示经济信息。据材料一、二,分析企业经营者投资涉农新兴产业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达几十年的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中,以独创性思维和胆识批判地吸收水稻育种的既有理论,冲破经典理论束缚,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水稻,从实现亩产400公斤、600公斤、800公斤并向1000公斤迈进,为农业科技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划时代贡献,获得2011年度“马哈蒂尔科学奖”。

(2)结合袁隆平对超级水稻的研究历程,说明人类求索真理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82年~2012年,中 * *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十四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些文件肯定并完善了家庭承包制这一农民的伟大创举,出台了“取消农业税费、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教育问题、实施农村低保”等强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旋律。

(3)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在指导“三农”工作上是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经济信息:2006~2011年中央不断增加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国家财政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②合理性:企业投资发展涉农新兴产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是树立正确经营战略的必然要求;发展涉农新兴产业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涉农新兴产业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能够维护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涉农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投资发展涉农新兴产业符合国家政策导向,能获得优惠政策的扶持和财政补贴。

(2)①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超级水稻的研究成果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②求索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袁隆平在水稻育种的真理性认识上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求索真理没有止境。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超级水稻的真理性认识还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3)①党和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总结和完善农民的伟大创造;③政府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出台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④党和政府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问答题 简答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我国古代医学发达,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材料二:

从宋太祖开宝年间开始,北宋政府和私人都编辑和刊印了医药学或医方的书籍:属于医药学方面的有几次增订的《本草》等,属于医方的有《太平圣惠方》等。从唐代以来,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交通贸易日益频繁,外国的香药如乳香、龙脑、蔷薇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因而在宋代官私编刻的医药学书籍当中,新药品种得以不断增加,至北宋末年所编刻的《政和经史证类本草》新增药品628种。

北宋初年的医书都是辗转传抄的,其中所载经络俞穴部位很紊乱,仁宗初年,医官王惟一设计用铜铸成人体模型,刻画经穴,标注名称,铜人的铸造是北宋医生在医学上的一大贡献。此外,膏丹丸散等熟药的大量制作和应用,也是从北宋初年开始的,熟药的应用较汤药大为便利,这也是中国医学的一大进步。——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中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等相互联系,组成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来完成人的生命活动。此外,中医还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提醒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邝日建《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