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界,顿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斌鼓不增而用足。”贤良文学则反驳道:“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立而道生 …… 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趁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

——桓宽 《盐铁论》

材料二  1950年下半年起,全国开展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随着加工、订货范围的迅速扩大,使私营企业上半年的萎缩局面很快得到扭转;(2)调整公私商业的经营范围和调整价格,国营商业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批发上,以调节市场,稳定物价……(3)对私营工商业进一步发放贷款;(4)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税目,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材料三 列宁说:“什么是租让制呢?它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后者负责安排和改进生产,把所得到的一部分产品付给国家,另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根据合同,资本家在一定期限内是一部分国家财产的承租者,但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仍然是国家。”  

——杜华《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材料四   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部分措施

1933年6月16日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规定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等
1935年7月5日颁布《全国劳资关系法》,规定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
1938年6月25日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
——黄安年《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

(1)据材料一,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概括“御史”一方的观点。(5分)

(2)材料二、三的政策分另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分析材料二经济措施的作用。(5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特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向题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5分)

答案

(1)焦点:是否实行盐铁专卖。(1分)

观点:盐铁专卖有利于生产发展;盐铁专卖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减轻民政负担;盐铁专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限制腐败,促进社会稳定;盐铁专卖可以为军费提供支持。(4分)

(2)背景:中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巩固 * * ;(2分)

苏俄(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分)

作用:促进经济恢复;稳定物价;扶持私营工商业;减轻企业负担。(2分)

(3)特点:增加国家投入,刺激消费;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防止盲目生产;保护工人的利益,暖和社会矛盾。(3分)

共同问题: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分)

启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结合国情,实事求是。(1分)

题目分析:

(1)第一问,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汉武帝的御史主张盐铁官营的观点,后半部分是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主张重农的思想主张,所以依据这个可以得出材料一的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关于御史的观点的归纳可在材料中找出主要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翻译过来即可,主要从经济利益、对农民负担的影响、对社会矛盾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考虑。

(2)第二问,材料二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内容,因此答案即可从这个问题的背景入手回答。第三个材料我们可以由材料的出处(《列宁与新经济政策》)及材料内容分析出是苏联(俄)的新经济政策,只要分析出这个内容,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依据教材的内容来归纳整理即可。

(3)第三问,依据材料中的每项内容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同时要结合教材中关于罗斯福新政内容来归纳整理,如“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可得出政府增加了投入,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等。由四个材料都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即可得出“共同问题”的答案。关于最后一问“启示”的问题,我们可以依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材料内容对比分析整理出符合材料内容的答案,最关键是要答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