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GDP、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状况

注:表中数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材料一:“十一五”的五年,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突破的五年,制度上的“空白点”成为改革攻坚的“着力点”。城镇居民医保率先“破冰”。新农保起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2009年国庆节前夕,新农保改革在全国27个省区320个首批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启动。到2010年春节,全国已有1500万农村老人领到了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劳动报酬占比偏低,需求不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让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首要的是促进民富。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等方面内容。已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写进“十二五”规划。

(1)分析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指出图表和材料一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说明财政收入过快上涨的利弊,并结合图表说明如何实现材料二的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较快增长。反映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②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高于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说明国民经济分配结构有待调整。③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国家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在不断增加。

(2)①利: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弊: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影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刺激消费,影响社会再生产。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