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文字(7分)
甲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
小题1:(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1分)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3分)
小题2: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小题1:(1) “适中(度)”交往。(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小题1:不正确。“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