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巧 合

聂烈

①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 张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张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张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张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教师的张老师还是知道的。张老师象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②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张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张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③并非没有一点难处。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张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但一想到因自己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张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张老师动了一番脑筋。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即便如此,张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到那天,把课私下调到一二节先上掉,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④重阳节如期而至,张老师依计而行。下午四点多钟,张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张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张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没有人出头收人情钱,找人代礼都困难。

⑤张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张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的电话。校长哼了几声后便走到门外。再进来的时候,校长一把拉着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⑥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张老师,而张老师最难找。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张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心中一热,可两眼犯难。张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⑦张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张老师敬酒。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张老师敬酒。张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⑧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张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张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张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小说以“巧合”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意味?(4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张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6分)

小题4: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6分)

答案

小题1:①表现情节特点。张老师父亲七十大寿,校长夫人四十岁生日,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都在同一天,情节巧合。(2分)②突出主题思想。让张老师处于十分为难矛盾中,最后只得舍弃父亲的生日到领导家去祝寿,从而突出在官本位的社会中人们没有自我的主题思想。(2分)

小题2: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小说中的人物名字都与重阳节有关。(2分)重阳节在古代是高雅的日子,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气节、节操、高尚、清高,靖节就是陶渊明,更是高尚人格的典范,在这样的环境(既是自然环境,又是社会文化环境)中,展开故事反衬现实,进一步深化主题。(2分)

小题3:①张老师喝醉了,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之中。②今天也是父亲的生日,为父亲做生日祝寿的愿望许久以来一直深藏在心中。③小寿星给父母祝酒,提醒,引发了张老师深藏内心的愿望。④给父亲的祝寿词早就打好了腹稿,在半醉半醒时就脱口而出了。(答出一点得两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①人性卑微,本能的讨好,取悦领导。②人性的懦弱,不敢得罪领导。③领导意志决定一切的官本位现实。④揭示出人没有自主意识,依附性强,独立性弱,自我缺失的现实。(答对一点得两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

题目分析: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否线索,贯穿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第三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本文情节发展上看,张老师的父亲、校长太太、镇长女儿的生日是同一天,情节上巧合;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正是这个巧合才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个性突出出来,进而起到了突出了本文的主题的作用。

小题2:

题目分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考虑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共同点,与小说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张老师名靖节,“靖节先生”是陶渊明的谥号,陶渊明爱菊花;校长太太名秋香,镇长女儿名秋菊,时间在重阳节,故事发生地点在“菊花饭店”“爱陶居”,这些内容都和秋天,和重阳节有关,尤其和“陶渊明”,有关,本该突出的是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然而本文的主题是要批判一种官本位思想,揭示人的自我的缺失,所以这些内容就对主题起到了很好的反衬突出作用。

小题3:

题目分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要注意通读全文,从上文情节中找出相应的伏笔,然后逐一列举。从文章内容来看,张老师是无奈之下才离开父亲的寿宴来到镇长女儿的宴席上的,心里对父亲有愧疚;而镇长女儿给父母祝寿的情景使张老师触景生情,顺理成章;小说中写到“张老师……一杯接一杯”“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说明张老师已经喝醉了,意识有些模糊;另外小说开头就已经做好铺垫,“张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这些内容都为结尾埋下了伏笔,考生只要一一梳理出来就可以了。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校长太太生日,全校老师都要参加,张老师连父亲的生日都得放弃,镇长女儿的生日,校长也要毕恭毕敬,反映出人性的卑微、懦弱,没有自我,只知讨好巴结,这是一种官本位思想的反映。

计算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