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材料: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回答:

①直接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它引发了什么重大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一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动的中心在哪里,运动的主力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一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的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

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

③运动前期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转到上海,主力变成工人。

④北洋政府被迫罢免三个卖国贼;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阅读理解与欣赏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然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今两三月:________________

(2)弟子在家,未此苦:__________________

(3)俯首骤入,勿逡巡:______________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何术之求       

B.遂助资斧,遣之归 

C.愿王自往临视之    

D.公与之乘

3.翻译句子。

(1)道士问:“何术之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助资斧,遣之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所在的课文《劳山道士》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代的文学家,字留仙,他的别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