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6分)自古以来,国家作用与市场因素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推手,而对其作用的界定也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市易法颁布实施,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券,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

王安石以为“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六)。但在此法实行的二年,政府收息钱九十六万缗,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而私营的大小贩则不是无利可图就是赔本,甚至负债累累,纷纷破产。甚至还出现了“市易务于御街东廊置叉子数十间,前后积累果实,逐日差官监卖,分取牙利”。(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卷二0)

(1)根据材料一从实施目的、实施效果的角度简要评述市易法。(8分)

材料二:(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2)材料一、二的经济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国民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原因。(8分)

材料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中 * *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8分)

答案

(1)目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物价,规范和发展商业。(4分)

效果:政府获得大量利润,收入增加;政府与民争利使私营商贩纷纷破产。(4分)

(2)相似: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原因:中国私人资本力量较为薄弱需要国家扶植;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弊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罗斯福政府用国家干预手段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8分)

(3)中国近代私人资本薄弱,政府主导近代经济成为长时间的选择;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作用,经济缺乏活力;改革开放以扩大生产者经营管理自主权为核心,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92年十四大后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辅以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8分。任答四点可得全分)。

题目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以及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可以归纳出目的,效果可以从“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而私营的大小贩则不是无利可图就是赔本,甚至负债累累,纷纷破产”归纳。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材料一王安石的市易法与材料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中都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发展,原因可以结合中国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美国等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题干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即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抓住“现代化”分析归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近代社会,政府起主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作用;改革开放以扩大生产者经营管理自主权为核心,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十四大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