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王某系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被群众举报收受他人贿赂,市纪委对其立案查处,查出王某在建设本单位办公楼的过程中,收受工程施工方的贿赂计人民币3000元。在市纪委找其谈话过程中,王某主动交代了另4起收受他人贿赂计人民币9万的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

A.王某构成受贿罪自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王某的行为不构成自首,属于坦白,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C.王某的行为属于坦白,应当从轻处罚

D.王某的行为成立受贿罪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考点] 自首的认定
本题具有较大的迷惑性。根据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以自首论”做了严格的界定,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即规定“以自首论”必须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其他罪行”。考生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本案中王某供述的是受贿罪,和纪委调查的行为属于同类,所以王某的行为不构成自首。其实不然,本案中王某的行为与解释规定的情形不同。王某因一般违纪行为被纪委查处,通常情况下不会被采取强制措施。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立案标准规定,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应子立案。在王某主动交代前,纪委掌握的王某的受贿金额仅有3000元,该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仅属于一般违纪行为。因此,上述司法解释中对“以自首论”所作的限定,不适用王某实施一般违纪行为被查处后主动交代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同种犯罪行为的情况。王某的行为属于如实供述全部罪行,应以自首论。另根据法律的规定,对于自首行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所以D是正确的,A、B、C的说法是错误的。

阅读理解与欣赏

生命中的土地

① 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词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了。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黄安祥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东坡“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④段写到了柳宗元,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说“中国的历史上……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从上下文来看,“思想者”和“艺术家”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                                              _

_____                       _____                                              ___                                                                            

小题4:结合全文的内容,谈一谈你对“生命中的土地”的理解。(5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