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马约翰与清华体育

①从1914年到 * * 前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凡在清华读过书的学生都会在操场上看到一个惹人注意的身影,他金发黄眼、高鼻梁、深眼窝,脖子上扎着领结,下身无论冬夏都穿着一条短裤,他总是不停地奔跑并大声喊着:“干!干!干!”他就是体育教授马约翰。

②马约翰在清华服务长达52年之久,一生从事他所热爱的体育事业。他培养和造就了清华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风气,树立了良好的体育传统,使清华体育长足发展。许多老师称他是学生健康的原动力,是清华生气勃勃的一个象征。

③他是清华体育的倡导者。过去,各大学都不设体育课,至今西方许多名牌大学亦没有体育课程。而清华却从建校初始就把体育课摆在重要位置。那时,清华全校的中国教师、外国教师和校长都因为学生不肯出来运动,而主张采用强迫锻炼的方式: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钟,学校就将图书馆、教室、宿舍都锁起来,让学生出来活动,出来玩。但有一些学生仍躲在树底下看书,马约翰就东跑西跑去说服他们,他要学生们主动、活泼、自由地玩儿,自己去活动。不会活动不会玩儿的,他就耐心教,渐渐地学生们习惯于体育活动,对他也有了很深的感情。清华体育的普及,都是由他倡导起来的,学生们深受其益。

④马约翰认为体育能增进国人的民族自尊、自强意识。有一次,他跟校长周诒春谈到“清华每年要送出一百学生到美国去,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 “东亚病夫”。若干年后陈省身曾回忆到学生中有一个说法:“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⑤马约翰一向不把获得健康的肌体看作体育教育的主要的、唯一的目的,他认为“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在训练学校的体育代表时,他特别强调运动员的体育道德。他说:“球可输;运动道德可不能输。运动员不能说假话,不许欺骗,不许踢人、压人、打人。当时华北各校,都愿意同清华比赛,通过这种具有良好体育风尚、秩序井然的比赛,各校成绩都提高了。

⑥马约翰不但是体育的实践者,而且有一整套的体育理论。早在1928年暑期,他就与学校其他体育教师举办过“清华暑假体育学校”,结合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体育理论的研究。在从50年代到60年代这段时间里,他在多年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多篇关于体育理论研究的文章,发表在《新体育》和《新清华》等报刊上。他还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论述,其中许多已经成为至理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例如“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体育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身心健康,因而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体育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美术、音乐等均有广泛的和内在的科学联系”等,这些名言无一不闪烁着智慧与真理的光芒。

⑦马约翰热爱体育教育工作,只为了自己的信念,从不计较名誉、地位与得失。罗家伦来做校长以后,他瞧不上体育,认为体育部还有教授,不成体统。于是他将马约翰降职降薪,改为教员。马约翰没有理睬他。对于罗家伦的这种做法,教授们都看不过去,劝马约翰辞职。马约翰婉谢了他们的好意。不久,他带了清华足球队到天津去参加华北足球赛,赢得了华北冠军。回校时,学生燃放爆竹,热烈地欢迎马约翰,把他从西校门抬了进来。罗家伦一看体育也能为学校争光,马上就升他做了教授,恢复原职原薪,而且还送他一个银杯。马约翰对此却认为:“他们其实是完全不重视体育的。他们把体育只是当作一个沽名钓誉的工具,当做一块招牌。”

⑧马约翰经历了清华几个不同的时代,历尽艰难曲折,但始终勤勤恳恳、一心一意地工作在清华的岗位上,成为一名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同时,他还担任过国家运动队总教练、全国运动会总裁判等,他不仅受到清华师生的尊重,也受到了全国体育界的敬重。今日,马约翰先生的塑像耸立在西区体育馆南侧,只见他眼睛注视着前方的西大操场,露出慈祥的笑容,像是仍在关注着操场上正在锻炼的学子们。

(选自齐家莹《清华人物》,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马约翰为清华体育事业奋斗52年,因为他的倡导,而有了清华体育运动的普及,他曾被称为清华生气勃勃的一个象征。

B.对不爱运动的学生,学校采用强迫的简单办法,马约翰则与此不同,他对体育样样精通,能够积极劝导,耐心教授。

C.学生把清华的体育馆与北大的胡适之相提并论,说明清华学生高度认同马约翰,认为马约翰的魅力与胡适之的魅力不相上下。

D.由于马约翰强调体育道德,华北各校都愿同清华竞技,成绩普遍提升,说明优秀的体育成绩主要源于良好的体育道德。E.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卓越的体育教育家的风采,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由衷敬意。

小题2:马约翰“受到清华师生的尊重,也受到了全国体育界的敬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小题3:文章第⑦段记述马约翰与罗家伦之间的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马约翰在体育教育中给予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热爱体育事业,重视体育道德,致力于体育普及。请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A3分,E2分,B1分。

小题2:①他是清华体育的倡导者、实践者:指导学生运动,带领学生比赛。②他有自己的体育教育理念和体育理论:重在培养学生人格,发表多篇理论文章。③他热爱体育工作,只为信念,不计得失:被罗家伦解职降薪仍不以为意。④他对国家体育事业也有贡献:担任过国家运动队总教练、全国运动会总裁判等。(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满3点即可。)

小题3:内容上:①突出了他热爱体育,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②体现了马约翰认为体育不应该功利化的理念。写法上:用罗家伦反衬(对比)马约翰,使传主形象更具体鲜明。(每点2分。)

小题4:观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4分,联系实际2分。

示例一:热爱使马约翰取得了体育教育的成功。(2分)因了热爱,他才能身体力行,无论冬夏坚持每天在操场锻炼;因了热爱,他才能终生从事体育事业(或终身倡导并实践清华体育),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因了热爱,他才能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全情投入,即使降职降薪也不改初衷。(结合文本答出二点即可得4分)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爆发全部的热情,积极投入,取得成功。(联系实际2分)

示例二:重视体育道德使马约翰的体育教育深入人心。 (2分) 他本人拥有高尚的道德,不为名利,只求尽心竭力,是学生健康的原动力。他重视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理论上将体育视为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实践上强调“球可输,运动道德不能输”。(4分)教育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让学生因体育而身心都健康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B“对体育样样精通”于文无据。C对学生说法的理解有误,学生的说法意在表明在对国人的精神改造方面,马约翰的体育教育可以比肩胡适的新文化运动。D体育成绩的提升显然不能由体育道德做主要支撑,选项分析不当。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整理。第二段,“他培养和造就了清华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风气……是清华生气勃勃的一个象征”,第三段“他是清华体育的倡导者”,可以概括出第一点;第六段“马约翰不但是体育的实践者,而且有一整套的体育理论。”可以概括出第二点;第七段“马约翰热爱体育教育工作,只为了自己的信念,从不计较名誉、地位与得失”,可以概括出第三点;第八段“他还担任过国家运动队总教练、全国运动会总裁判等,他不仅受到清华师生的尊重,也受到了全国体育界的敬重”,可以概括出第四点。

小题3:

题目分析:此类题目可以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考虑。第七段从内容上看,可抓住第一句话“马约翰热爱体育教育工作,只为了自己的信念,从不计较名誉、地位与得失”来理解,突出了马约翰不计较名利,只为了信念,热爱体育工作。从写法上来看,本段先写了罗家伦不重视体育,对马约翰降职降薪,后又因马约翰率领的球队为校争了光而恢复了他的职位和薪水,而这前后的变化,马约翰并不在意,这样,文章写罗家伦就对突出马约翰这个人物起到了反衬突出的作用。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题目,这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情况下,既要依据文本,从文本出发,又要联系现实,谈出自己的观点。本题也是如此,考生应该从“热爱体育事业,重视体育道德,致力于体育普及”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首先结合文本,谈一谈马约翰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和品质,然后再结合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感受来谈一下该方面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单项选择题

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 

上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但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 

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

第2段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

A.变态反应的产生机制 

B.人体过敏的反应类型 

C.导致变态反应的基因 

D.对人体损害最严重的过敏原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