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题

如右图所示,已各斜面长5m,高3m,绳端拉力为50N。利用这个滑轮装置将重为100N的物体在5s内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在此过程中:

(1)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速度为多少?

(2)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3)拉力的功和功率各是多少?

(4)拉力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答案

(1)1m/s   (2)10m   (3)100W   (4)60%

分析:(1)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速度可由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求得;(2)绳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的距离之间存在2倍的关系,因为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费一倍的距离;(3)由功的计算公式W=Fs可得,拉力F已知,拉力移动的距离也可计算出,故功可得出;功率再用功除时间即可得出;(4)拉物体上升时的有用功就是把物体拉到3m高处时所做的功,总功是拉力做的功,二者相除即是机械效率。

解:(1)物体沿斜面动动的速度为:v==1m/s;

(2)拉力F移动的距离为SF=2×L=2×5m=10m;

(3)拉力做的功:WF=F×SF=50N×10m=500J;拉力的功率为:PF==100W;

(4)有用功为W=G×h=100N×3m=300J;拉力的机械效率为:η==60%

阅读理解与欣赏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预报阴雨

       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空气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预报温度

       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气温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气温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气温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气温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5月B版,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

                                                                                                                                                     

4.本文第二个小标题中的“温度”一词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5.请结合全文内容揣摩文题《植物“气象员”》的妙处。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