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5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②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杆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崖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③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小题1:划线句①中“监狱大门”指的是:               ,“钥匙”指的是               ,全句的含义是:              (3分)

小题2:划线句②中“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了韩麦尔先生      

                       的心情。(2分)

小题3: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意思是(   )(3分)

A.对韩麦尔的即将失业感到可怜。

B.对韩麦尔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

C.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

D.对韩麦尔不但成了亡国奴,甚至连从事几十年的法语教学都被迫终止处境的同情。小题4:作者怎样描写习字课上的安静?(2分)

                                   

小题5:划线句③用       的口吻,表达了小弗郎士          

                         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6:这两段文字给读者的教育是(   )(2分)

A.集体主义教育

B.认真学习本民族文字的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教育

答案

小题1:(3分)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法国语言; 牢记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求得民族解放

小题2:(2分)对敌人的抗争和对未来充满希望

小题3:(3分)C

小题4:(2分)主要从听觉上写,钢笔轻响,鸽子低叫,金甲虫受冷落。

小题5:(3分)讽刺或嘲讽(1分) 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的憎恨(1分)和对祖国的热爱(1分)。

小题6:(2分)C

小题1:

题目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小题2:

题目分析: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情感合理即可。

小题3:

题目分析:理解词语含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C中与主题息息相关。

小题4:

题目分析:学生理解常用的环境描写角度,体会听觉描写的作用。

小题5:

题目分析: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小题6:

题目分析:通过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C是文章主题主题所在。

多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不同的思想认识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时代要求,推动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反对用德礼刑政把“千变万化活泼之理,而执之以为一定不可易之物”,要求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他反对礼教的虚伪,还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到18世纪时,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他曾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受其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 * 宣言》中也曾出现这一格言。另一位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非常景仰中国文化,他称孔子为“中国的苏格拉底”。

——摘自《谈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

材料三

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有两种:一则徒为本国思想学术界所窘,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也;一则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其意也。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也,他界复如此其灿烂而蓬勃也,非竭数十年之力,于彼乎,于此乎,一一撷其实、咀其华,融会而贯通焉,则虽欲歌舞之,乌从而歌舞之?……不知己之所长,则无以增长光大之;不知己之所短,则无以采择补正之。

——1916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思想产生的经济及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