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关于有关文学作品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毕业了,姨婆让他做一次旅行,然后再冷静地选择职业。大卫在旅途中碰见了同学史蒂尔福斯。他们一起到佩葛蒂家。史蒂尔福斯却拐走了海姆的未婚妻艾米莉。(《大卫•科波菲尔》)

B.在巴黎愚人节的狂欢活动中,爱斯梅拉达优美的舞姿使侍卫队队长弗比斯为之倾倒,神甫克洛德指使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抢走。在这危急时刻,弗比斯救下了爱斯梅拉达,并把卡西莫多擒获。(《巴黎圣母院》)

C.《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为“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的“传”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传”都是一种史书体例。

D.《孔雀东南飞》选自南宋的郭茂倩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原指一种官署,后指一种新诗体。

答案

答案:A

题目分析:B项;为之倾倒的是穷诗人甘果瓦。  C项:《左传》的“传”是“解释”的意思。  D项:《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的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点评:本考点的重点是识记,识记的对象有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和文学体裁。本考点虽然占分不多,但也是考卷中的一项内容,不可掉以轻心。本考点的内容应在阅读中外名著中强化识记,不能以题代读。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趋时——周易的大智慧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的是时间,而我们用以度量生命行程的时间又是怎样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在一起从而左右了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

  包裹在卜筮大麾下的哲学典籍《周易》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周易》中的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每一爻都象征着事物初萌、发展、跃升、成熟和盛极而返、带着新质向原点回归到不同阶段。六十四卦对“时”的阐释各有侧重,但都紧扣一个“时”字,充分体现着《周易·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

  《周易》中所论及的“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应理解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以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情况综合的抽象。时间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概念,如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等。这些概念里蕴含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机的把握。

  趋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趋”同样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人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去探求,去把握,叫顺之;被动适应,叫由之。由之不是不好,得看什么时候,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要强调“趋”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强调要作为有心人,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通过积累和凝聚,让这种感觉成为随天、随机、随心、随时可“趋”的悟性。

  对趋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刻地理解与时偕行,我们就会发现,其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理想境界,在于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与时偕行,就需要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灵动自如,昂扬健行,生生不息;同时,与时偕行不仅意味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于时代,而且也意味着不要“豪迈地”超越时代。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期待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那一刻。那一刻,便是我们与时偕行的“时”。“违时不进”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的准确诠释。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不及”都不行,要真正体现与时偕行。

  在历史潮流跌宕涌进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与时偕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通常,“时”与“势”往往相一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如《周易》所说:“顺乎天而应乎人”。孙中山把这叫做“顺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但也会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形成“时”的悖论。特别是一个社会要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其时之义大哉”。这样大的“时”到来之际,就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

  宇宙的变化,社会的变迁,生命的遗传,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从《周易》对“趋时”的理解和阐释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这里的“时”,是按照天道人事运行的大规律,各种事物勾连互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时”——时中蕴势、时中含机,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便成熟了,就可以变,也必然变;就应该动,不动就会错过机会。

  “道莫盛于趋时”,宿命论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周易》却通过对“时”的体察和把握,通过“趋时”的大智慧而超越了宿命论的观点,不能不说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一个制高点。

1.下列各项对《周易》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周易》研究的是时间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起来左右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的哲学问题。

B.《周易》表面上是一部卜筮之书,实则是一部以阐释“变通趋时”为要义的哲学典籍。

C.《周易》认为,“趋时”就是要与时偕行,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既不落伍于时代,也不要超越时代。

D.《周易》阐释“趋时”,认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命运中充满了偶然性,只要把握了偶然时运,也就把握了命运。

2.对文中“时”与“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是时间的延续,而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境况综合的抽象。

B.“时”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合,可衍生出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概念。这些概念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

C.“势”即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等。时与势相一致,可谓顺天应人,天人合一;时与势不一致,则形成势的悖论。

D.时与势出现矛盾时,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违时不进”,也不能“超时而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周易》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体现着“变通趋时”的要义。

B.《周易》的趋时,认为“时”是活的,“趋”也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该“顺之”则“顺之”,该“由之”则“由之”。

C.与时偕行的“时”,指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所期待的那个特定时刻——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D.宇宙、社会、生命都处在变化之中,趋时就要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理想境界。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