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说明宋代和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12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是如何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10分)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4分)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2分)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3)主要原因:计划经济。(2分)过程:邓 * * 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分)
题目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史料的阅读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据“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等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
(2)本题考查学生史料的阅读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三,依据“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可概括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是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原因主要是计划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邓 * * 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使得市场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