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信息:钾、钙、钠、镁等活泼金属都能在CO2气体中燃烧。他们对钠在CO2气体中燃烧后的产物中的白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钠在 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 附着白色物质。

(1)通过钠在CO2气体中燃烧的实验,你认为燃烧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年8月初发生的俄罗斯森林大火着火面积比伦敦市的面积还要大。控制森林火灾是世界性难题。根据燃烧的条件,请你解释为什么设置森林防火隔离带能有效阻止森林火灾的蔓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假设】

假设1:白色物质是Na2O

假设2:白色物质是Na2CO3

假设3:白色物质是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该小组对燃烧后的白色产物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方案1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白色物质为Na2O
方案2①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
 

【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同学认为方案2得到的结论正确,白色物质为:________。

(6)通过方案1和方案2的实验,你认为上述三个假设中,________成立。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有可能是氢氧化钠。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有可燃物;要有助燃物;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2)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3)消除了可燃物的存在

(4)Na2CO3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

(5)Na2CO3

(6)假设2 方案2的①中出现的白色沉淀说明有CO32,②中加酚酞无明显现象说明无Na2O

(7)4Na+3CO2 2Na2CO3+C

(8)不同意,因为反应体系中无氢元素(或其他合理答案)

(1)燃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要有可燃物;要有助燃物;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2)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看做燃烧。(3)从燃烧的构成要素看,设置森林防火隔离带消除了可燃物的存在,能有效阻止森林火灾的蔓延。(4)Na2O溶于水生成NaOH,溶液显碱性;Na2CO3溶于水时发生水解,溶液也呈碱性。因此,不能根据溶液呈碱性说明固体中含有Na2O。(5)样品中能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6)向样品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样品中有Na2CO3;向样品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样品中没有Na2O。所以样品中的白色物质是Na2CO3,假设2正确。(7)由上述实验,确定钠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C。(8)在钠与CO2反应的体系中没有氢元素,所以产物中不会有NaOH。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刚柔并济龙应台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

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

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

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 * * ,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

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带着文化局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

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有人说,她是不是怕了?是不是累了?当2009年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后,人们欣喜地发现,那个犀利、孤傲、指点江山的龙应台依然还在。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触及到一段敏感的国共历史,一遍遍地质问:战争,有胜利者吗?

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

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

“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

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龙应台的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丰富;而她的简单体现在她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热爱故土,关注人性,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B.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利,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以她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

C.龙应台的《野火集》笔锋凌厉,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

D.龙应台的杂文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去关注公共问题,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她的胆识和气魄,是男士无法企及的。E、龙应台写家庭亲情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的作品,越写越小了。

小题2:龙应台的作品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请分条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3: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