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满二叉树的特点是每层上的结点数都达到最大值,因此对于高度为h(h>1)的满二叉树,其结点总数为 (36) 。对非空满二叉树,由根结点开始,按照先根后子树、先左子树后右子树的次序,从1、2、3、…依次编号,则对于树中编号为i的非叶子结点,其右子树的编号为 (37) (高度为3的满二叉树如下图所示)。

(37)处应填()。

A.2i

B.2i-1

C.2i+1

D.2i+2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试题(36)、(37)

[分析]:

本题考查数据结构中二叉树的基本知识。

满二叉树的第1层(树根)有1个结点,第二层有2个结点,第三层有4个结点,依此类推,第h层有2h-1个结点。将所有层上的结点数相加就是树中的结点总数,即 20+21+22+…+2h-1=2h-1。显然对非空满二叉树中的结点按照题目中的方式进行编号,结点i的左子树编号为2i,右子树编号为2i+1。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5题

人生的爱好者

  我们晓得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还有一点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观念的混合,产生了一种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我们在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一种生的欢快和爱好,这是值得注意的。

要我描写这种人生的爱好的性质是很困难的;用一个譬喻来说明,或叙述一位人生的爱好者的真事迹,是比较容易的。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很自然地浮上我的心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是今日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心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和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文学的浪漫主义,与道家的闲散生活和反抗儒家的教义,已经在中国活动了两百多年,而和前世纪的儒家哲学合并起来,造成这么一种和谐的人格。在陶渊明的身上,我们看见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的哲学也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期了。在我的心目中,陶渊明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就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因为理想的哲学家能够了解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能够看见尘世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地位,而不敌视人生。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象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渊明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在《归去来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

小题1:(1)"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指的是什么?

答:

(2)"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的要素是什么?(4分)

答:

小题2:为什么作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请分条概括。(4分)

  答:(1)  

(2) 

(3)

(4)

小题3:作者认为的"人类智慧第一次""达到成熟期"的标志有哪些?(4分)

答:

小题4:心灵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需要一种怎样的智慧?(4分)

答:

小题5:结合本文,你如何认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结尾说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6分)       

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