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里氏7.1级特大地震。强烈的地震使灾区人民瞬间失去了美好的家园和原本安定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灾区重建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天信集团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在集团捐款捐物的同时,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天信集团员工们如是说。地震发生以后,四川天信投资集团一大批志愿者,在踊跃献血的同时,奋不顾身地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1)“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这句话体现了天信集团员工们的一种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我们社会化的最高境界。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如何以实际行动向天信集团员工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体现了天信集团员工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不言代价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2)为社会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的人生也因此变得丰富而有意义。人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我们自身存在和需要能否在社会中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能为他人、为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只有在社会中,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所以说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我们社会化的最高境界。

(3)作为学生,我们就是要尽到做学生的责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互帮互助,尊重老师,爱护校园。我们还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多参加社会活动,逐渐体会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奉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苏词

傅成 穆俦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1.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2、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词词体解放。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城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