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大学学术浮躁”问题,请你以某高校学术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就如何治理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供学校学术委员会研究讨论。
[要求] 问题全面明确,对策具体可行;500字以内。

答案

参考答案:

一是强化高校的主体责任。要将学风建设纳入高校领导班子的考核,完善目标责任制,落实问责机制。高校要将学风建设工作常规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教育宣传、制度建设、不端行为查处等完整的工作体系,实现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和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落实、三公开。

二是加强教师的科研诚信教育。要把教师队伍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学风建设和治理行动实施重点。高校要对教师进行每年的科研诚信教育,在教师年度考核中增加科研诚信的内容,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引导教师热爱科学,抵制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风气和行为,把优良学风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切实改进评价考核导向。在考核评估中,要防止片面量化的倾向,加大质量和贡献指标的权重。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体现重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导向,全面考察师德、教风、创新和贡献。要防止片面地将学术成果、学术奖励和物质报酬、职务晋升挂钩的倾向。

四是产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要遵循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原则。学校根据专家组调查意见和有关政策规范作出处理决定,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处理方式包括取消申报项目资格、延缓职称或职务晋升、停止招研究生、解除职务聘任、撤销学位,触犯法律的追究法律责任。

解析:

[解题指导]

本题属于传统的对策类题目。首先,锁定目标资料为资料2~5;其次,通过关键词法在文中标出有关原因和对策的原始资料所在之处,比如包含“建议”“原因”等字眼的句子,并将之按照问题与对策一一对应的模式,依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成文即可。

[资料分析]

申论主题——学术不正之风和公民科学素养欠缺

[政策背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25日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本次调查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测度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3方面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经综合测算,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

中国科协表示,今后将继续做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这一基础性工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支撑。该协会还将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每5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期间将针对特定人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命题意图]

近年,那些备受关注的科学话题:从“吃绿豆能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到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世界末日将来临”,再到“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剂等争议……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置疑地相信、追捧、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而在专业层面,我国已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但以衡量质量的论文引用率和国际专利来看,远谈不上“创新大国”。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60%~80%存在很大差距。

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在经济高速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亟待提升。

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声音是否只能在空气中传播”这样的科学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更考察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科技部曾公布中国科技实力“清单”:中国科技投入年增20%,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取得多个“首次”或“第一”,部分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而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任重道远。

[资料概括]

本卷由9则资料组成,约7000字,参考阅读时间为40分钟。从命题角度来看,其仍然遵循了申论命题的两大原则——接近性和重要性。从2011年1月份起,“打假斗士”方舟子不断爆料学术界论文抄袭等道德失范行为,很多名人身陷其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2011年日本地震引起的核泄漏引发了中国境内民众的抢盐风潮,同时张悟本、李一、马悦凌等养生神话的不断破裂也暴露了我国公民在科学素养方面的重大欠缺。因此,2011年四川省政法干警考试申论试卷选择学术领域和养生领域作为考题也在情理之中。

[资料1]介绍了温 * * * * 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关于科学重要性的讲话。

[资料2]介绍了张悟本神话由形成到破灭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张悟本事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资料3]通过调查数据,说明了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欠缺的不争事实。

[资料4]属于事实性资料。主要介绍了当前在学术领域存在的几起学术造假事件,引出了本卷的第一个主题:学术不正之风。

[资料5]属于专家观点。主要介绍了学术领域存在的学术浮躁问题,包括学术浮躁的种种表现、引起学术浮躁的原因,以及一些专家的建议。

[资料6]介绍了浙大教授参与“瘦肉精事件”的案例,说明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科学道德缺失的现状。

[资料7]介绍了高校学术浮躁之风的具体表现,其不仅表现在教师队伍身上,而且蔓延到了大学生群体中。同时,讲述了由于高校扩招,而引起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质量下降问题。

[资料8]通过“钱学森之问”引出了对中国教育难出大师问题的追问,并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的教授治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情况。

[资料9]介绍了中科院《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内容以及《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中关于学术不端的定义。

解答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