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以温 * * * * 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盘统筹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 * * * * 、温 * * * * 等中央领导同志不顾安危、不辞辛劳,亲临灾区指挥救灾,使灾区人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极大地稳定了人心,极大地凝聚了力量。

材料二:2008年5月21日,国务院 * * 温 * * 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安排近千亿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力搜救被困人员,强化灾区防疫工作和灾区群众安置工作;抓紧抢修灾毁基础设施,重点抢护发生险情的水库、水电站和堰塞湖,严防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损失。

材料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指挥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灾区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救援部队突破禁区强行空降,不顾危险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废墟救人,创造了救援史上的奇迹;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效组织抗灾自救,顾不上亲人生死,顾不上自己安危,在灾难面前显示了 * * 党人的优秀品格;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友爱互助、患难与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精神风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海内外中华同胞心相连,与灾区人民共抗天灾,所捐款项和物资均创共和国历史之最,极大地支持了抗震救灾斗争。

材料四:在抗震救灾中,中 * *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表现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礼、集体主义精神的大检阅、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弘扬,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中 * * 面对灾难奏出的时代最强音,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精神保证。

小题1:(1)结合材料一、三,分析中 * * 党在抗震救灾中是如何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的?(6分)

小题2:(2)结合材料二,分析财政在救灾重建中的作用。(4分)

小题3:(3)结合材料四,说明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6分)

小题4:(4)请结合材料四,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评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4分)

答案

小题1:(1)①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盘统筹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保证了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2分)②坚持以人为本,亲民爱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抗震救灾。(2分)③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效组织抗灾自救,发挥了 * *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分)

小题2:(2)①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政府安排资金支持灾区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2分)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灾后重建,强化灾区防疫工作和灾区群众安置工作。(2分)

小题3:(3)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礼、集体主义精神的大检阅、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弘扬。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分)②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2分)

小题4:(4)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抗震救灾工作千头万绪,灾情环生,党中央、国务院尊重科学,精心组织,最大限度地排除险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2分)②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认识和利用规律。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正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2分)③在抗震救灾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相结合,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2分)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了中 * * 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总结反思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原因,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可见,总结反思抗震救灾经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题以此为背景,考查党的地位作用、财政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小题1:第(1)问,切忌生搬教材,要求学生从材料一、三的分析中能够提炼出中 * * 党组织领导抗震救灾的做法,然后上升到理性高度,进行语言转化。

小题2:第(2)问,要审读材料二弄清国家财政资金的用途,然后结合教材相关知识,不难对接财政的作用。

小题3:第(3)问,首先要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有哪些、抗震救灾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关系,然后再思考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何积极作用。 

小题4:第(4)问,首先要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有哪些,然后据此审读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指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如何体现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技巧点拨:回答限制性论述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看清题目的要求。这是回答限制性题目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如上述试题每问都有要求结合的特定材料和问题指向。答题时,要从问题指向中圈定知识的模块范围和答题方向,从要求结合的特定材料中抓取有效信息。第二、要“限”而不“死”,注意思维的扩散。上题中大多数学生只注重答题特定要求,而忽略了限制性论述题答题也要注意知识间的迁移,在已限定的范围内同样需要扩散思维。如第四问,不仅要考虑尊重客观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强调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填空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