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部分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①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②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③我对于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④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1.“居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
[ ] |
A.出乎意料,相当于“竟然”。 B.表过确实,相当于“果然”。 C.在短时间内发生,相当于“突然”。 2.“这是有事实可证的”一句中“这”指代的是 |
[ ] |
A.指借雷峰塔的倒掉。 B.指代塔倒掉天下人民都欣喜。 C.指代人们都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多事。 3.脑髓里有点贵恙是指 |
[ ] |
A.脑部有疾病的人 B.有封建思想的人 C.思想不健康的人 D.思想怪异的人 4.作者采用“脑髓里有点贵恙”说法为了表示 |
[ ] |
A.委婉 B.指责 C.愤怒 D.讽刺 5.选段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 |
[ ] |
A.分总 B.总分总 C.总分 6.第二段最后一句是反问,其作用是 |
[ ] |
A.有力论证普天之下人民的欢喜 B.自然地转入对法海的议论 C.以上两种都有 7.第二段最后一句怎样运用修辞方法的,选择确切的一项 |
[ ] |
A.提出问题,自问自答 B.句式相同,意思相对 C.列举事物作比较 D.疑问形式加强语气 8.选段第三段中“偏要”“横来”两词用得好,表现法海的行为是 |
[ ] |
A.粗暴对待婚姻自主的态度。 B.蛮横干涉婚姻自由的恶劣行径。 C.强硬拆散许仙、白蛇婚姻的手段。 9.选段第三段中“大约”与“一定”是否矛盾,判断正确的一项 |
[ ] |
A.不矛盾,“大约”表揣测语气,“一定”表揣测后得出的结论不容置疑。 B.矛盾,“大约”表揣测语气,后边不能用“一定”。 C.不矛盾,“大约”和“一定”用在两个句子里,表达两种意思。 10.第三段中“白蛇自迷……要干呢”一句修辞方法是 |
[ ] |
A.设问 B.对偶 C.反问 11.选段第三段中的议论语句是 |
[ ] |
A.①句 B.②句 C.③④句 D.④句 12.第②句用三个“逃”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 ] |
A.连用三个“逃”字罗嗦,可改为:他无处藏身,终于躲到蟹壳里避祸。 B.连用三个“逃”字,文字缺少变化,可改为:他东藏西躲,只能躲到蟹壳里避祸。 C.用三个“逃”字,写出了法海的狼狈相,用得好。 13.第三段第③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这句话是对玉皇大帝的颂扬。 B.这句话用对玉皇大帝多数的事情的腹诽来反衬对他处理这件事的满意。 C.这句话表明玉皇大帝不是个坏人。 14.对“水满金山”引号用法理解正确的是 |
[ ] |
A.表示引用 B.表示加重说明 C.表示否定 D.表示特定称谓 15.第三段④句中“这话”指的是 |
[ ] |
A.“水满金山”一案 B.法海逃到蟹壳里的事 C.玉皇大帝拿办法海,法海躲到蟹壳里避祸一事 16.第三段从表达方式上看,说法正确的是 |
[ ] |
A.先记叙,后说明 B.先议论,后记叙 C.先记叙,后议论 D.先议论,后记叙 |
答案
1.B
2.B
3.B
4.D
5.C
6.C
7.D
8.B
9.A
10.C
11.C
12.C
13.B
14.D
15.C
1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