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②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 ①达:通晓,会处理。②专对:独立应对。当时在外交上常以背诵《诗经》章句来委婉地进行提问和回答。③以:用。④间介然:特别专注的样子。⑤为间:隔段时间,为时不久。

孔子、孟子各提出了什么样的为学主张?请根据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①孔子主张学以致用。(或:孔子认为,为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他要求弟子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政务、外交上。②孟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或:孟子认为,学习要持之以恒。)他以“茅塞”为喻,告诫高子不可间断学业。(6分。每点中主张2分,分析1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孔、孟观点的分析。在语段①中,“诵《诗》”“授之以政”即“为学”,对于这些学习,孔子的观点是“不达”“虽多,亦奚以为”,用自己的话表达,即学习的内容不能用于处理政务,学得再多也无用。语段②中,孟子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一句,用自己的话表达,即求学不可间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回答分析作者观点的题目,可按三个步骤完成,一是根据题意筛选出对应原文,二是用自己的回答转述原文语句,三是扣题作答。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