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中 * * 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 * * 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

材料一:【党的历程刻骨铭心】

材料二:【党的探索亘古未有】 20世纪50年代中 * * 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 * * 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一一中央电视台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党的政策温暖我心】(未来中国)不仅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和政府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

——2010年9月温 * * 接受记者专访谈

小题1:请说出与图一、图二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谈谈其重大历史地位或影响。(4分)

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复兴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2分)

小题3:1979年,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1分)

小题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和当前时政,说说我们党和政府为了中国人活得幸福采取了哪些措施?(1分)

答案

小题1:中共一大;标志着中 * * 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 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 * * 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

小题2:三大改造;(1分)改革开放。(1分)

小题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小题4: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取消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中小学生营养餐等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中 * *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解题思路如下:

小题1:观察图1,图1的主题是开天辟地,党的诞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中共一大;标志着中 * * 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图2的主题是生死攸关,历史转折,根据所学知识,对应的历史事件和意义是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 * * 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 * * 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小题2: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材料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复兴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根据所学知识,两次成功的探索分别是三大改造和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小题3:要求学生回答1979年,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根据所学知识,农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题4: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三回答,我们党和政府为了中国人活得幸福采取了哪些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取消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中小学生营养餐等等措施来保证人民的幸福生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和理解,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国救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践证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农民阶级不能救国,地主阶级通过洋务运动和新政也不能救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也行不通,只有中 * * 党才能救中国,中 * * 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们要牢记:没有 * * 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6一8题。

何为虚拟型的文化?首先我们来看波德里亚关于模拟和仿像的理论。在他看来,模仿是再现存在的东西,而模拟则是臆造尚不存在的东西。前者意味着对真实的再现,后者意味着虚拟的事物;模仿是确证现实原则,因为真假之间的差异很明显,模拟则相反,它“威胁到真与假、真实与想像物之间的区别”。

那么,什么才是模拟性的仿像呢?波德里亚认为,仿像就是没有原本的可以无限复制的形象,它没有模仿的特定所指,纯然是一个自我的指涉的自足符号世界。典型的仿像就是迪斯尼乐园。“问题不再是真实的虚假再现(意识形态),而是遮蔽了真实因而不再真实这一事实,所以这是一个挽救现实原则的问题。”由于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媒介,人为的形象符号成为我们接触世界的主要方式,表征比现实本身更为重要。这就导致了更加严峻的问题:形象和形象所表现的真实之间的界限断裂了。

依据波德里亚的看法,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德波所说的景象社会,也不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社会,而是一个模拟(虚拟)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经历将终结,主体也将消失,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领域面临终结的结局。他所描述的是虚拟的文化,虽有过激之嫌,却也道出了当代真实情境。结合波德里亚的看法,模仿的文化乃是接近现实的文化,复制的文化与现实拉开了距离,而虚拟的文化则与现实的关系断裂了。换言之,符号不再作为实在世界的再现和表征,其指涉物与实在世界无关或相距甚远。这就意味着,当代艺术家不同于传统和复制时代的艺术家,他们更多地遭遇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是由电视、电影、广告、互联网、电脑、超文本、多媒体等新的技术手段构成的世界。

科幻小说家吉布森在1984年提出了“赛博空间”的概念,在他看来,未来世界将是有多重虚拟现实构成的,随着电脑业的发展,这种虚拟的现实日益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左右着我们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另一位法国思想家魏瑞里奥注意到,技术的进步一是导致了时间对空间的征服,二是空前地提高了速度。由于速度的提高,图像传输优于文字阅读,这便导致了深刻的文化转变。电视直播改变了电影将过去延时记录下来的做法,把远处发生的事情同时呈出现出来,使写作这种古老的方式变得过时了。

魏瑞里奥坚信,真实的速度会导致一种虚拟的速度出现,因而时间被都市化了,这种都市化进一步产生了个体身体的“都市化”,个体的社会交往可以进入各种界面,从电脑键盘、屏幕,到数据手套和数据服等。整个世界在瞬间被远程地呈现出来,而关于这个世界的幻想也毫无限制地迅速传播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灾难性的图景:个体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被接收器、传感器和其他远距探测器所控制。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23期《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一文,作者周宪)

6.下列关于“模拟性的仿像”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模拟性的仿像”就是模仿客观存在物而塑造的具有特定内涵并可以无限复制的符号性形象。

B.“模拟性的仿像”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根据主观想象塑造的与真实无关或相距甚远的形象。

C.“模拟性的仿像”不是模仿某一具体物象而是以对客观世界的概括理解为基础进行模仿而塑造的形象。

D.“模拟性的仿像”就是主观想象的可以无限复制的具有特定内涵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的形象。

7.对第二段中“这是一个挽救现实原则的问题”这句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虚拟型的文化”可以为人类提供克服社会危机、拯救现实的方针、策略和准则。

B.“虚拟型的文化”彰显了现实世界存在的诸多问题,昭示了拯救现实的必要性。

C.“虚拟型的文化”的模拟方式可以弥补传统现实主义方式的不足,解决其问题。

D.“虚拟型的文化”的特征之一是难以分清其形象与真实的界限,而这将导致现实问题。

8.根据原文,下列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

A.虚拟社会的艺术家不同于传统和复制时代的艺术家,他们更多地遭遇一个由电视、广告、互联网、超文本、多媒体等新的技术手段构成的世界,从而能够获得更强的写实能力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B.吉布森在1984年提出了“赛博空间”的概念,指出未来世界将是虚拟的而非真实的,随着电脑业的发展,这种虚拟的现实日益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左右着我们的观念和意识形态。

C.在法国思想家魏瑞里奥看来,虚拟社会形成的原因在于技术的进步,这使得速度空前提高,图像传输优于文字阅读,最终导致了深刻的文化转变乃至使写作这种古老的方式变得过时。

D.魏瑞里奥坚信,真实的速度会导致一种虚拟的速度出现,个体的社会交往因此而可以进入各种界面,从电脑键盘、屏幕,到数据手套和数据服等,这就拓展了个人交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