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推断题

(7分)现有某不纯的碳酸钠固体样品,已知其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Na2SO4、CuSO4、NaCl、C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杂质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

请你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分析判断,并填写以下空白:

(1)气体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             

(2)无色溶液E中的酸根离子的符号是                         

(3)该碳酸钠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杂质是                          ,一定不含有的杂质是                         

(4)请写出过程④中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5)碳酸钠固体样品中还不能确定的物质是               。要确定它是否存在,可另取溶液A再实验。请简述你的设计方案(说明实验操作步骤、发生的现象及结论)。

                                                                                          

                                                                                         

答案

(1)变红色;  (2)NO3;  (3)Na2SO4;CuSO4、CaCl2

(4)NaCl+AgNO3=AgCl↓+NaNO3; (5)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碳酸钠固体样品中含有氯化钠;若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氯化钠。

题目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沉淀B与稀硝酸混合后,生成的气体D为二氧化碳气体;沉淀F不溶于稀硝酸,为硫酸钡。所以原沉淀B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则原样品中一定含硫酸根。

(1)气体D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的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无色溶液E是由酸根离子为硝酸根离子,符号是NO3

(3)样品加水后可得无色溶液A,可排除硫酸铜(蓝色)和氯化钙(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因原样品中一定含硫酸根,所以一定含的物质为硫酸钠。

(4)在步骤②中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④中发生反应可为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

(5)因步骤②中加入了氯化钡,所以无法确定步骤④中生成的沉淀是否是由原固体中的氯化钠反应生成。所以还不能确定的物质是氯化钠。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原样品中一定存在的物质为碳酸钠、硫酸钠;为检验氯化钠是否存在,可另取溶液A: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碳酸钠和硫酸钠)。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碳酸钠固体样品中含有氯化钠;若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氯化钠。

计算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4分)

谈影响力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邻国的一个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一直种到97岁。在他的影响下,该国7300名志愿者来恩格贝种树,种下树木300万棵,染绿黄沙4万亩。1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个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的一个大婶的动作,使他对这个城市灰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成问题——一定是有人擦好鞋后不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你的随身物品。最终,他把企业放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收到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⑤我儿子在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他很果断地摇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习惯!可想而知,这就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法?有什么作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