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完形填空
One cold afternoon a postman was slowly pushing his mail cart (邮车)____the hill that led out of the small town of lane.He was walking very____because there was a lot of ice on the____.He had only one more letter to deliver(传递), and this was for an old lady who lived at the____.Everybody____her “grandma”.
She had lived alone____her daughter had____to Hawaii many years before.She used to invite the postman____for coffee whenever he____her letter, and she would tell him about her two grandchildren in Hawaii,whom she had____seen.However, she had lots of____of them, which she used to____him.
Just as the____came near her gate,a small boy came____down the hill.Suddenly the boy slipped on the ice and fell.The postman stopped his mail cart and hurried____the street to help the boy.After a quick____,he saw that he had hurt his leg very badly.In fact, he was____that the boy's leg had been broken. He knew that “grandma” did not have a____,so he stopped a____driver and asked him to____the boy to Lance Hospital.
小题1:
A.down B.up
C.along D.around
小题2:
A.bravely B.carefully
C.fast D.slowly
小题3:
A.cart B.ground
C.field D.road
小题4:
A.gate B.bottom
C.end D.top
小题5:
A.named B.shouted
C.calledD.talked
小题6:
A.ever sinceB.just as
C.ever afterD.until
小题7:
A.left B.came
C.moved D.been
小题8:
A.inB.there
C.upD.to
小题9:
A.carried B.sent
C.wrote D.brought
小题10:
A.already B.often
C.never D.hardly
小题11:
A.pictures B.letters
C.news D.things
小题12:
A.tell B.show
C.give D.send
小题13:
A.postman B.lady
C.children D.boy
小题14:
A.and ran B.to run
C.ran D.running
小题15:
A.in B.on
C.acrossD.into
小题16:
A.search B.look
C.hurry D.test
小题17:
A.sad B.angry
C.afraidD.disappointed
小题18:
A.driver B.TV set
C.telephone D.radio
小题19:
A.passing B.careful
C.good D.walking
小题20:
A.send B.bring
C.get D.take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D

小题5:C

小题6:A

小题7:C

小题8:A

小题9:D

小题10:C

小题11:A

小题12:B

小题13:A

小题14:D

小题15:C

小题16:B

小题17:C

小题18:C

小题19:A

小题20:D

一个寒冷的下午,一位邮递员推着邮车给山顶上的一个老人送信。当他快到老人家门口时,一个男孩跑下山来,摔倒了,他立即救起男孩。

小题1:解析 由下文的男孩跑下山可知老人住在山上,邮递员是往山上走。up意为“向上”。

答案 B

小题2:解析 由于有冰雪,因而行走必须小心。

答案 B

小题3: 解析 路面上有冰,所以邮递员走得很慢。

答案 D

小题4:解析 at the top意为“在上面,在顶部”。

答案 D

小题5: 解析 只有call可接复合宾语,即call sb sth。

答案 C

小题6:解析 现在完成时的时间状语应由since引导。ever since意为“自从……以来”。

答案 A

小题7:解析 从下文可知老人的两个外孙在夏威夷可以推测出她的女儿搬到夏威夷了。move意为“搬家”。

答案 C

小题8:解析 到老人的家,老人当然是邀请邮递员进屋喝咖啡。invite sb in意为“邀请某人进来”。

答案 A

小题9:解析 邮递员给老人带来信。bring意为“带来”。

答案 D

小题10:解析 由于老人的女儿多年前搬到夏威夷了,老人的外孙在夏威夷,她肯定是从没见过。never意为“从来没有”。

答案 C

小题11: 解析 老人没见过外孙们,但是她有他们的照片。picture意为“照片”。

答案 A

小题12:解析 老人拿照片给邮递员看。show意为“给……看”。

答案 B

小题13: 解析 从上下文可以看出是邮递员将要到老人门口。

答案 A

小题14:解析 running作came的伴随状语。

答案 D

小题15:解析 他停下车,匆忙地穿过街道帮助这个男孩。across意为“穿过”。

答案 C

小题16:解析 此处为“快速查看”。look“看一下”,符合句意。

答案 B

小题17:解析 邮递员担心男孩的腿骨折了。

答案 C

小题18:解析 对比四个选项只有telephone符合语境。

答案 C

小题19:解析 他拦住过路的车。passing意为“路过的”。

答案 A

小题20: 解析 邮递员让司机把男孩送到医院。take sb to some place意为“把某人带到某地”。

答案 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下列各题。

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研究和谐社会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吴晶熊争艳崔清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京召开,此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将作出重要决定。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议彰显了中国执政党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如果不采取措施缓解这一差距,将会影响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在个别地区,一些集市口角、房屋拆迁纠纷、土地征用分歧等日常生活的矛盾,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说,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新型的社会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说:“很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一个危险期。中国政府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近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新领导层执政开始,就把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相继提出了各种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概念,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

郑永年认为,十六大以来,很多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是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的,从实行社会低保政策到近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政策从其目标来看是要建设和谐社会。

李强说:“十六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种亲民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容纳多元利益的表达,有利于建立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和谐机制。”

中 * * * * 、国家 * * 胡 * * 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已经悄然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证转移到制度建设层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郑永年说。

有分析人士预测,中国政府将根据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着重从体制上、机制上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并可能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等几个重点领域率先推进改革,让穷人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成果。

中 * * 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可以相信,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

新闻背景:

中国贫富悬殊居世界前列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从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迅速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

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22:1,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在3倍以上。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

另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十多倍。 

(来源:国家统计局资料)

小题1: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撰文指出“(中国)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为什么说“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请你联系原文谈谈自己的见解。(4分)

小题2:谈谈作者要特意附上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5分)

小题3:这则新闻的正题是“研究和谐社会”,可是新闻的基本材料、篇幅和中心以及重点探讨的都是“贫富悬殊”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恰好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怎样消除“贫富悬殊”这一重点。也有人认为,重点内容与文题不统一,这是新闻写作的败笔。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