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探究题:

2008年10月,迎来了第一个以法定假日形式进行的中秋节。在这中秋假日里,百姓出行、购物、休闲等有了时间保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专题学习中,我校高二(12)班小杨、小刘两位同学围绕“中秋节假日化与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的传承”课题,组成探究小组。

(1)分析国家增加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

两位同学上网查询时发现,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在对中学生问卷调查的汇总中,他们还发现,不少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现代人所淡忘,主要是由于它们习俗的主题都是吃: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以至物质生活丰裕后,吃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节日因此变淡。这当然是误解,就中秋节而言,其精神内涵远不只是吃。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长寿”是中秋节的主题。

(2)假如这两位同学要对中学生如何过中秋节的情况进行调查,简要的调查步骤有

哪些?

(3)简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4)结合学校生活实际,应该如何通过传统节日推动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传承?

答案

(1)文化意义:增加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中 * * 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有利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综合国力。有利于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①向中学各年级部分学生发放和回收过中秋节情况的问卷调查表;②上网了解各网站发布的信息(或其他如访谈等途径也可);③对调查资料进行信息筛选、总结,从中得到中学生如何过中秋节及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普遍性问题;④撰写调查报告。

(3)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选择过传统节日的方式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传统节日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时代精神。③利用班会、校会等活动,宣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引导中学生参加健康有益形式丰富的节日活动。

本题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知识间的联系与贯通。回答第(1)问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需要从传统节日的文化地位、对人的成长、社会发展等多角度展开分析。第(2)问属于探究性试题,回答时要注意符合材料要求与可行性的统一。第(3)问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教材有条理作答即可。第(4)问的回答要做到教材理论与符合设问要求“在中学生”这一限定语的分析相结合。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